正是当年一份坚守,他的企业成功由传统纺织业转型进入新兴的工程纤维行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地方人大代表,他积极建言献策,热心公益事业,展现了一名企业家的责任和情怀——赵其军:领军创业乐奉献
今年49岁的赵其军,创业20年,先后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创办了射阳县扬帆制线厂,并购重组了丝丝缘纤维有限公司,企业由1家发展到7家,成功地由传统纺织业转型进入新兴的工程纤维行业。20年间,企业的年销售额由70万元提升到现在的近亿元,实现了跨越发展。
2012年3月,赵其军当选盐城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在审议发言时他掷地有声:“作为企业界的代表,首先要把企业做强,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用发展的成果回报社会,造福人民。”从此“赵领军”成为他的另一个称呼。
激情创业坚守创新
赵其军1992年从淮海工学院毕业后,参加了县化纤厂的筹建工作。一次,厂里安排他到浙江的温州、临海、三门等地开拓市场。在温州,他看到家家有项目,户户无闲人,人人忙创业,并已形成了大小近百个产业集群。赵其军感受到外面世界热烈的创业氛围,他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1995年,他从化纤厂辞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之路,租赁了40平方米的民房,创办了射阳县扬帆制线厂。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无厂房设备、二无资金实力、三无技术人才,很多同行对这个“三无”创业者的前景很不看好。“选择创业,就必须要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赵其军说。
为了解决“三无”问题,他自己动手,和工人们一起建厂房,忙碌在施工第一线,曾经一度患上低血糖和严重的腰肌劳损。厂房竣工后,他只身前往发达地区,从零开始,悉心学习传统制线技术。公司正式运营后,由于人手不够,赵其军自己装货运货,经常彻夜不眠。
赵其军总说,企业能有今天,离不开创新。2004年企业并购了丝丝缘纤维有限公司,他便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开发之路,先后与国家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较早地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先后研发了15大类、40多种纤维新产品。公司因此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江苏沿海工程纤维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他带领创业团队取得两个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搭上“互联网+”快车,大力拓展海内外市场,建立了射阳首家企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使公司70%的产品销往意大利、荷兰等10余个国家。
履职参政建言献策
“王荣平市长在盐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厚德的美丽盐城,把创业放在首位,可见对创业的重视。”今年1月,在盐城市人代会射阳代表团讨论会上,赵其军这样说。他认为企业界的人大代表,应当成为“创业盐城”行动计划的先行者。
作为一名市、县人大代表,他经常深入社区,走进学校,了解社情民意。在“双创”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如何推动这些政策措施落地是个关键。为此,赵其军深入企业调研,结合自己创业的切身感受和外地已试行的有关成功做法,向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在全市银行推行“连连贷”的建议》等议案。议案被受理后,受到有关金融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内多家银行推出了降低门槛、简化程序、跟踪服务等系列措施,使一些小微企业得到了资金支持。
赵其军也在持续关注着创业的大环境。今年盐城市两会上,他便提出,要更加注重创业文化的建设,挖掘培育各类创业典型,形成崇尚创业、踊跃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建设独具盐城特色、彰显盐城魅力的创业文化,更加注重创业政策的落地,梳理各种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使之落地生根。
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在创业中,赵其军始终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企业持续扩大规模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延伸社会就业路径的过程。
他在射阳县四明镇设立的足球线搓头加工点,为40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一份兼职劳务,每人每年兼职工资就有8000多元。他开发的工程用短纤维项目,创造3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人均工资3.5万元。他在长荡镇创办的福万家分公司,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40名,人均增加收入4万元。他旗下所有企业的运输业务年产值800多万元,均由当地的货车主负责,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他的企业里,已经接受350名农村青年和应届高校毕业生。
受市场疲软因素影响,近年来一些企业陷入困境,赵其军总是忘不了伸手“扶一把”。射阳县的另一家纤维公司,在创建之初产品单一,订单少,一度举步维艰。赵其军得知后帮其调整经营模式、联系订单,还赊欠70多万元的原材料款助其周转,使该企业不久就打开了局面。
近年来,赵其军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先后为企业所在地街道亮化、新建桥梁涵洞、环境整治等捐资40万元,资助1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拥军敬老、扶贫济困时每每都有他的身影,展现了一名企业家的慈善情怀。(时广忠 刘向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