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自成立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子企业,康佳的产品主要覆盖了黑电,白电,手机以及生活家电等产品,康佳这个品牌可以说是已经深入人心。去年康佳董事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对这家大型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今年康佳决定重振旗鼓,努力将自己的产品做好,做强,重新进攻市场。近日,我们中关村在线有幸被邀请到深圳康佳研发大厦,对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吕剑先生进行了专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对目前康佳的看法,以及未来康佳彩电发展的方向。
康佳集团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吕剑先生
练好内功攻占市场
去年康佳董事会的变革给康佳集团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康佳将会一蹶不振。对这一问题,吕总表示,康佳目前要练好内功,也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渠道,服务这三个方面做好,然后再去攻进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康佳当然也不会丢弃市场。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国产五大品牌除去长虹和康佳彩电外,市场占有率都在下降,而康佳市场份额上升了0.3%。根据奥维数据统计,康佳在整个上半年的成绩是量四额五,其中在五月份排名第一。
康佳研发大厦
OLED是未来趋势曲面电视需要普及
康佳在今年推出的新品当中包括了和LGD合作的OLED电视和与三星合作的曲面液晶电视,对于两种产品的关系,吕总认为OLED已经被康佳公认为未来发展趋势。OLED屏幕可以做到极致薄,形态也可以呈现出多种,比如凹进或突出的,可以折弯的,能够给人带来未来电视的感觉。目前康佳也将OLED电视产品定位到了旗舰产品之上。
对于康佳曲面液晶电视产品,吕总表示它需要走量,需要普及,需要让所有人去认同,去接受。曲面电视阵营要做的是PK平面电视阵营。对于曲面电视国内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康佳的曲面电视产品主要定位于大众市场,和OLED电视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吕总还表示到,LGD今年对于OLED屏幕的全球供应量在100万片左右,基本上都被康佳和创维两家分掉,长虹也有一部分。今年康佳全新的OLED电视在5月份上市,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量。
和LGD合作稳定紧跟OLED技术方向
在谈到康佳与LGD的关系时,吕总表示到康佳和LGD目前有很深的战略合作。对于OLED电视屏幕的切割,全球目前唯一能够牵头做的只有LGD,LGD所切割的55寸FHD全高清OLED屏幕良品率已经达到了85%以上。康佳和LGD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固,供应关系也很稳定。而且在技术迭代的方面,康佳也和LGD有着较为广泛的合作。
据悉LGD马上就要推出77英寸的大尺寸OLED屏,康佳的研发当然也会跟上去,紧跟OLED的技术方向,当然康佳在电视整机方面也有所突破。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目前并不一定需要的是低价产品,而是需要好产品,有了好的产品,自然也就不用发愁销售的问题。
注重电视外观和曲率产生差异化竞争
目前国内有不少电视厂商都推出了OLED电视产品,在如何能够与其它品牌产生差异化的竞争的问题上,吕总认为现在国内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电视产品的颜值,对于未来电视也一样,更加注重外观。所以在外观设计上面的差异化让消费者获取这种差异化的感觉是最大的。同时在电视芯片以及配置上面,康佳的OLED产品可能也会有些差异。
康佳曲面OLED有机电视
康佳是中国区唯一做曲面OLED电视产品的,这也是康佳和创维最大的区别。创维认为60%的人都会选择将电视挂在墙上,然而曲面电视挂在墙上在视觉上很难被人接受,所以创维不推曲面OLED电视。但是康佳一直都认为中国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曲面这种技术,它的科技含量要比平面高。将玻璃面板弯到4000R的曲率,更加具有未来感。这也是为什么康佳要坚持做曲面OLED电视,推出差异化产品。
OLED比量子点更具优势
量子点同样也被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康佳选择了OLED。对于这个选择,吕总表示量子点虽然也是新型显示技术,但它实际上还是液晶产品,只是加入了一层量子点薄膜,主要能够起到提升色域的作用。而OLED由于自发光的特性,拥有非常高的对比度,尤其是,可以实现柔性、透明、卷曲、镜面等各种形态,这点是量子点电视等液晶电视无法比拟的属性。
量子点据说未来也能够实现自发光,也就是电致发光。就现在来说它还是一个概念,一个发展的方向,至少还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够投入市场,现在市场上所说的量子点电视实质上还都是带有量子点薄膜的液晶电视。
同时目前的量子点产品还有一个缺陷,量子点这种物质本身还是具有毒性的,同时相对来说也不是很稳定,耐热性也较差,所以在寿命上也会有影响。OLED是主动发光,响应时间是无穷的,对比度也是无穷的。同时在形态方面OLED比量子点也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优势,康佳目前会坚持朝着OLED方向发展,OLED电视才是未来电视该有的模样。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