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品牌创立以来,其跌宕起伏的国际化征程既备受争议,又值得回味。从最初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和汤姆逊彩电业务,到斥资投建华星光电,再到与好莱坞电影合作、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李东生的“大手笔”体现了他一直不变的“全球化”梦想。这一梦想,在TCL“三化”品牌战略中依然有清晰的体现,即国际化。对于任何一个中国消费电子企业而言,要成为一个“国际化”品牌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自1992年联合彩虹集团和长城电子开始做自主品牌彩电后,TCL王牌彩电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崛起,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家电品牌。1996年到2001年成为TCL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通过收购河南美乐,TCL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过牡丹、熊猫等品牌,逐渐与长虹、康佳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TCL的快速发展点燃了李东生国际化的梦想。1998年“越南之役”的成功大大提升了TCL国际化的信心。2003年李东生启动了建立跨国企业的“龙虎计划”,而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就成为实现这一计划难以拒绝的诱惑。然而,大大出乎他预料的是,跨国整合的难度竟然会那么大,在TCL通讯陷入国际化苦战以后,汤姆逊被业界批判为“全局失误”的案例。
事实上,2003年正是彩电业向LCD转型的关键节点,而TCL冒着巨大风险所获得的汤姆逊技术优势竟然是被潮流所“抛弃”的,1亿美元的研发投入颗粒无收。这让李东生和TCL从巅峰跌倒谷底。李东生在《鹰的重生》里,坦率地承认了国际化苦战给TCL和他本人带来的困扰。2004年到2007年,TCL的国际化征程无可争议地以失败告终,这为李东生的全球化梦想蒙上了一层无法退去的阴影。
当年的并购,开创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先河,作为先行者,李东生和TCL必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代价。然而,经历国际化失败的李东生并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他更加明白,在国际化征程中,战略决策至关重要,但拥有过硬的技术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中国彩电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缺芯少屏”的困境,缺少液晶面板核心技术让中国彩电企业一直受制于人。这让李东生萌发了投资液晶面板的想法。2009年,国务院批准下发《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被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李东生决定,TCL自主启动8.5代液晶面板项目。这无疑成为李东生在2004年国际并购之后,做出的最大和最重要的一次决策。
然而,总投资245亿元的华星光电让李东生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TCL核心技术在哪?研发团队是否可靠?液晶技术是否长久?巨额投资是否又是一次不靠谱的“烧钱”?
2013年华星光电赢利,TCL也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前三名的中国品牌。这一切都意味着TCL已经摆脱了国际化出师不利的阴霾和阵痛,踏上新的征程。而拥有华星光电的TCL,也的确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国内彩电厂商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可否认,TCL从某种层面上讲,担负着民族产业振兴的社会责任。从全局来看,国际化已经不单单是企业行为,更与国家的利益与布局捆绑在一起。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TCL无疑已经具备了国际化“领军”的实力。2012年TCL营业总收入超过696亿元,其中海外市场增长占据重要比例。2012年TCL在海外市场LCD电视销量为667.1万台,比2011年增长56.83%;实现销售收入112.75亿元,同比增长10.24%。为了将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打上深深的烙印,TCL先后与好莱坞大片深度合作,并冠名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在种种努力背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是一直支撑TCL及李东生国际化梦想的最大动力。
是否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化战略眼光和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经历了十多年的国际化征程,TCL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的理性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自主品牌全球化运营模式?如何把控产业链,规避相关的专利和技术封锁?如何在实现“量”的突破后,销售额能够冲进第一阵营?或许,TCL的全球化和品牌国际化梦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在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作者:孙鸿凌)
来源: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