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投入与维护,有待时间与市场的检验。山海集团董事长尚劲松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以前中国的外贸企业“被国内劳动生产要素廉价性惯坏了,快钱、容易钱挣得多了”,而当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许多企业还无法及时转换这种盈利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形势。
“做品牌是个长期工作,需要大量投入。”尚劲松举例称,德国、日本有很多品牌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初在国际市场上的境遇也都与当前的“中国制造”差不多,质量与口碑欠佳,随着持续投入和产品质量不断升,这一局面得到了扭转。
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崇义也指出,国外的一些知名品牌在对产品细节的追求、质量管理的严格要求等方面原则性很强,不容易妥协,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质量才过硬。
此外,杨崇义还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多数只具备制造能力,在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方面则很弱,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在做自主品牌的国际市场拓展时面临着很大困难。这不仅使“中国品牌”与国外许多品牌相比差距很大,也使中国企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杨崇义同时指出,许多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很弱,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也有限。这就要求企业主动“走出去”,在目标市场设点,熟悉本土市场,聘请当地人,融入当地环境,以更接地气的思维去准确地布局与实施,而不是在国内盲目行事。
尚劲松告诉记者,当前令他感到欣喜的是,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关注品牌建设,而这一趋势不只出现在大型企业中,中小型公司也是如此。他认为,打造“中国品牌”,改善“中国制造”形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必须从第一步开始慢慢地改善,从我们自身做起。”他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