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声讨假冒伪劣产品的余声还未完全消失之际,国务院近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同时,此次出台的《意见》还有一个“亮点”或者说“变化”——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时,强调“坚持堵疏结合、打扶并举,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互联网+’,引导和帮助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营销渠道、培育自主品牌”。
品牌是高技术、高质量、高信誉、高社会责任感和高文化素质的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场竞争、商品消费越来越多体现为品牌竞争和消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要推动“三个转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以及“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应该说,国务院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除了传统的打击侵权假冒之外,还有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既体现了我国对品牌建设尤其是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重视,也体现了培育自主品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保护自主品牌的合法权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农业界联组讨论时就曾说过,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类产权,这是政府必须做的事情。
现在,国务院又就新形势下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作出新的部署,体现了国务院“不能让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随意被仿冒、被‘黑’,更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的决心。也再次说明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就是保护好“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不要让其被“山寨”品牌和产品随意仿冒甚至是假冒,更不能任其被伪劣产品毁坏了品牌形象和声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国际市场正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品牌之间的高端竞争。创造名牌、获取高附加值是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据联合国经发组织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品牌的巨大价值和市场利益可见一斑,但同时也要看到,想要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尤其是全球知名的品牌,投入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许多产业、行业的品牌打造需要与成名已久的全球品牌竞争,实为不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傍名牌”现象。从操作手法来看,“傍名牌”的方式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几乎都是“劣币驱逐良币”,更让“中国制造”背上了“山寨”产品的负面形象。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市场,“山寨”品牌的现象尤为严重,因此打击这样的“山寨”品牌,维护正品的合法市场收益,是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措施。
除了“傍名牌”,更为恶劣的是部分不法分子看到了品牌产品的巨大市场号召力,利用低质伪劣的产品假冒品牌产品,获取巨大的非法利益,比较典型的比如假茅台酒现象等,这不仅让一些知名品牌在打假维权方面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影响了品牌产品的市场销售和品牌形象声誉。加大对这些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是培育自主品牌,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的成长和出现,需要良好的环境与土壤,只有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的不法行为,才能更好地保护品牌茁壮成长的环境与土壤,从而诞生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