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90多年历史的双星品牌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工业的骄傲。特别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双星集团成长为跨国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在2010年的品牌评估中,双星的品牌价值跃升至492.92亿元。“诚信成就了双星,成为双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成为双星的品牌形象之本。”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这样认为。正如其所言,道德管理正是双星公司抓质量、树品牌的有力武器。
将质量提到良心高度上
诚信意识是奠定名牌的基石,而质量则是诚信品牌的根本。带领双星闯市场30多年的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指出,“我们将儒、道、佛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抓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企业什么都可以改革,唯有质量第一不能改革’。 我们还提出‘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将质量始终放到体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企业员工的道德和良心的高度上来,从而使企业不断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为企业创名牌和发展名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双星人亲手烧毁了价值10多万元的低质量鞋。自此,员工们深刻认识到,放松了质量就放弃了市场,放松了质量就放弃了竞争,放松了质量就放弃了生存。”汪海说。在这样的信念下,双星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质量管理真正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独特的“质量承包”
双星有一项独特的质量管理方法便是承包机制。双星将“农村责任田”的方法移植到工厂,将设备、流水线等进行“包、租、卖”,把岗位变成每个人的“责任田”,促使员工“自己管理、自己算账、自己减人、自己降耗”。在市场化承包模式的管理之下,真正将企业管理变成了员工自己管理自己,创造了家庭消费式管理的新模式。
在承包管理中,质量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双星人坚持“多干一双鞋,不如干好每双鞋;多干一条胎,不如干好每条胎;多干一个件,不如干好每个件”。而且,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双星人自创了“奖下罚上”的管理办法,真正调动起每个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工厂车间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质量管理也由原来的“质检科长、检查员的事”变成了“人人都是检查员、人人都把质量关”,形成了齐抓共管促质量的浓厚氛围。
高昂成本下的“道德管理”
诚信教育、制度化管理和与承包相结合的独特质量管理模式,使双星在新涉足的轮胎、机械制造等领域迅速树立起崭新的名牌形象。然而在原材料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生产中工艺不少、材料不减、标准不降,双星也因此而承受了不小的经营压力。
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成本、增利润,是双星一直坚守的“道德底线”。为此,在不利的经营形势下,双星依然做到超标准检查、超常规考核、超微机管理,员工也千方百计地自觉把好质量关。在双星独有的道德管理制度下,保障质量与提升效益也实现了良性互动。例如,在轮胎行业,提高产品质量,就可以降低退赔率,增加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个人的工资收入。
以名牌为核心,以诚信树商德,通过向消费者奉献高质量的产品,双星因此赢得了市场的信赖。在双星人心中,坚持“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的信念,是实现“树百年品牌,建百年老店”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作者:王开良)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