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化媒体平台


时间:2012-03-06





  社会化媒体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一起,并且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时互动、迅速传播、深度参与、精准推送等。而与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企业对社会化媒体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多样化,很多企业全面开花,几乎在所有社交平台都挥军猛进,但这是不是必要的呢?比如若一个卖汽车的品牌,成天在人人网与用户沟通汽车性能多么好,品牌理念多么美,想必还是有点事倍功半吧?


此图来源:CIC《从社会化媒体迈向社会化商业白皮书》

  上图是现在中国社会化媒体的全景,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社会化媒体种类繁多。首先,在各类型社会化媒体中,微博成为行业亮点,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接近50000家企业入驻,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微博不单成为用户获取资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吸引企业不断尝试利用微博平台进行营销和其他商业应用。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平台,目前拥有1.6亿注册用户,据艾瑞数据显示,该平台月度活跃用户数已近一亿。社交化电子商务,是指将关注、分享、沟通、讨论、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现象。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截至2011年12月,中国典型的购物社交网站中,蘑菇街、美丽说位居第一梯队,月度访问人数达到介于2000-2500万级别;Hers爱物网、LC风格网、堆糖网月度访问人数处于100-240万级别。

  微博:互动优势明显

  微博的出现使企业获得了一种更加直接与消费者互动的渠道。很多网民感觉在微博上他们和品牌的对话更像是与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品牌直接地聆听到并且得到反馈。因此,在微博平台,品牌要进行有效的微博营销,往往需经历倾听用户互动参与、营销整合、测量评估的过程,并根据测量结果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改善,进行新一轮的营销优化。在微博运营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中的各类企业组织,乃至政府机关的身影。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具体呈现为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地域分布广的特征。正是这种庞大的群众基础,让微博在品牌营销中具有其他平台不可比拟的优势。

此图来源:CIC&新浪合作《微博引领的中国社会化商业发展与变革》

  SNS:关系营销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目前进驻的企业品牌涵盖了服装服饰、食品饮料、日用化妆、汽车、IT家电、航空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他们的目标人群瞄准的是学生和一部分白领,更能将信息热点与好友互动,在培养用户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统筹能力方面更加吸引人,可以看到SNS在网络社会化营销方面的潜质。尤其相比微博的弱关系,人人网是一种基于现实关系的强关系,在口碑效应方面更具影响力。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实质是用“关系”营销。而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有来有往。企业在建立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除了可以设立关系复制的模式,还可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打通这两点,几乎就可以产生了后续延伸的效果,人人网应用就实现了这一点。同时企业在启动网络营销方案的过程中,往往的操作经验是:线下提示以及吸引,线上互动传播的方式结合。SNS的先天交际功能更能发挥这一优势。

  社交电商:多渠道串联,打通电商销售平台

  以“微博架构+购物分享”为主要形式的美丽说、蘑菇街等网站,过去一年间迅速崛起。这类社交电商的网站架构都是采用微博的基本架构,引入了豆瓣的小组,同样借鉴Pinterest瀑布流的图片呈现方式,能直接抓取商品链接的关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微博进入这类网站,再从这类网站导入电商网站如淘宝,据艾瑞咨询统计,美丽说有超过600万用户,与近40家电商企业合作。在美丽说用户分享的商品,80%左右指向淘宝的店铺。美丽说每个月给淘宝贡献的交易额达7亿元。这类社交电商网站的盈利来源主要来自电商淘宝为主,因此目标人群锁定女性,比其他平台有明显的渠道优势。

  在社会化媒体寻找到自己的精确目标人群,是各行业品牌的当务之急。快消品,具有庞大的人群基础,相信在微博、SNS平台能够有效地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品市场正处在“炫耀型”的阶段,网民非常乐意通过“晒”来展现他们对奢侈品的拥有和购买能力。因此,奢侈品锁定的目标人群为年轻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微博和社区正是可以涵盖他们的目标人群并且满足这些人群炫耀型心理的平台。对于汽车品牌,那些来自于好友的体验分享,更能影响消费者选择品牌的决心,也让他们收获了超过预期的口碑营销回报。真实消费者的聚拢的SNS平台,更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汽车品牌传播的一部分。电商品牌,目标人群以女性为主,社交电商网是最好的选择。

  社会化媒体每个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但它不是万金油,未来与其他营销形式整合才是品牌营销的关键。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