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品牌发展之路


时间:2012-03-23





  今年2月20日,安踏公布2011年财报,受惠于创新的产品开发、强大的品牌价值、健康的分销网络,安踏各项营业指标呈现健康增长态势,营业额上升至89亿元,利润达到17.3亿元,从销售额来说,目前业已成为国内体育品牌的领头羊。

  2008年奥运之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以安踏为代表,一批本土体育用品企业迅速崛起。“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占GDP比重不到0.5%,同发达国家的3%相比,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分析行业形态时,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判断。

  不可否认,北京奥运和广州亚运确实促成了国内运动观念的极大提升,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还在幼儿园的小孩子,突然之间,“运动风”已经成了衣橱里的标配,穿着球鞋、球衣去运动,也成了多数人闲暇之余的生活常态。与此相对的是,国人对国产品牌的坦然心态——曾经长期痴迷国际品牌的一代消费者已经悄然将目光转向国内品牌,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小师弟师妹、邻家16岁的小丫头、自己的导师突然穿着一身安踏和他们一起打球的时候,他们必须承认,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品牌价值提升是不争的事实。在国际赛场上,国内品牌已经成为常客,许多NBA球星成为国内品牌代言人,包括过去的巴蒂尔、斯科拉,以及2010年最受关注的凯文·加内特,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已经习惯了用国际品牌的思维和手段来做品牌营销。然而,这不是全部,产品依然是硬道理。“不可否认,国内品牌更熟悉中国本土市场,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独有的审美取向,这是消费者选择和信任的关键因素。”一位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数百场国内外体育品牌发布会的媒体资深人士这样认为。

  面对消费者时,各大品牌均有自己获胜的法宝,作为行业领先的体育用品品牌,安踏始终认为,“物超所值”是安踏制胜的关键所在。“同样价位段里面,安踏可以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以“物超所值”的理念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最佳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安踏赋予的超值体验,更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为了做到这一点,安踏不断提升自我品牌价值,持续科技创新,这其中凝聚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监控、店面服务的全流程保障机制。

  给予消费者最好的体验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一件‘物超所值’的商品,如何让这件商品与消费者见面。”丁世忠这样总结,“首先,设计阶段你就要保证它的性能,能否形成有效的运动防护;然后,生产工艺是否领先,各项参数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再然后,要有一套严格质量监督体系,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合格的产品才能上市,成为最终面向消费者的商品。”安踏一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消费者享受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带来的专业体育乐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日前,就有关安踏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笔者走访了安踏副总裁张涛,他告诉我们:为满足消费者因城市背景、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早在2000年初安踏就在北京、上海、美国建立设计中心,设计团队除来自中国大陆之外,还来自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地,并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建立了联合研发机构,真正做到了“品牌在泉州,资源在全球”。

  2011年全年,安踏共向市场推出超过2400款新鞋、3600款服装及1600款配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其中,近期上市的弹力胶跑鞋,全面优化了安踏弹力胶专利技术,全面采取环保可降解材料,以强效缓震功能保证运动安全的同时实现了环保诉求。同时,安踏随时保持着对世界前沿科技的关注,与亨斯曼、杜邦、3M等业界领先企业深化合作,引入了最先进的抗菌技术和特富龙、新雪丽等新科技材料,让消费者享受到更舒适的穿着体验。

  近年来,安踏一直在科技研发上保持着高投入。“2005年安踏斥资3000多万元,率先在国内成立了运动科学实验室,依据运动员的身体数据进行运动科技和功能设计的开发。时至今日,实验室贡献了超过40项国家级专利技术。2009年,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多年来,安踏一直注重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研发设计费用从1991年的200万元,到现在每年不低于年收入3%的2个多亿,增长了100多倍。”张涛说,“运动鞋的高科技是一种产品增值,我们要让所有消费者都感受到安踏产品所带来的高享受,同时,这也是一家企业对用户应尽的责任。”

  “我们做得很辛苦,因为产品反映的是企业的良心。”正是安踏安安心心、踏踏实实的品质,奠定了今日中国本土体育用品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一批有良心的体育用品企业,成就了国内品牌的辉煌崛起,也再次证明,只有品质过硬,才能成就整个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行业走向辉煌的明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