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是中国品牌崛起的十年。
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树起一块闪亮招牌;
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贡献……中国在全球形象日益丰满多彩。
这十年,中国贡献给世界数不清的品牌,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品牌,叫“中国”。
中国制造“再出发”
“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生活会变得艰辛,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增。”一位美国的家庭主妇如是描述不买“中国制造”的生活。
十年来,“Made in China”迅速地烙上了美国人的袜子、意大利人的皮鞋以及俄罗斯人的帽子,“中国制造”成为风靡世界的一张名片。
这十年,中国出口跃升为世界第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备的生产体系成就“中国制造”独特竞争力。目前,中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在风行全球的同时,“中国制造”力求转型升级,告别“廉价”和“低端”,书写着全新篇章。
随着国产工程机械品质的整体提升,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由以前的1∶9变为9∶1。好莱坞的电影里、纽约时报广场上、东京的街头……中国产品的巨幅广告,频频亮相;中国制造不再是一个个模糊刻板的印象,它开始亮出一个个清晰的名字:联想、华为、中兴、三一重工、海尔……
中国企业时代来临
与“中国制造”崛起并行的,是中国企业在世界的活跃,在全球化时代打响“中国品牌”。
目前,约有1.8万家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2011年,中国大陆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中国企业“先锋”开疆拓土,展现出强大的活力。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收购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腾讯在美国等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并通过战略投资和本土合作的形式入驻俄语市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Mail.ru、美国游戏开发商Riot Games、美国游戏和游戏引擎开发商Epic Games……
十年来,世界500强榜单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世界500强里中国企业只有13家;十年后,上榜的中国企业达到79家,其中大陆企业69家,总数超过日本,仅居美国之后。许多企业已在全球独领风骚: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联想出货量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华为的销售收入首超爱立信,成为全球首位通讯设备商……
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以及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践行“和合共赢”的理念,更深入地塑造着中国品牌的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智慧擦亮“创新”品牌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的决心掷地有声。
神九飞天,对接天宫,创造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刻下中国深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跃居世界第一;青藏铁路开通天路,成为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这十年,中国智慧引领自主创新,成为了最闪亮的中国品牌。
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中国将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每个角落,给中国创造插上国家智慧的风帆。
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中国第100万号授权发明专利签发证书。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从1件到100万件,仅历时27年,世界最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中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Advanced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2011年,《福布斯》杂志出炉《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排名》,腾讯超越苹果、谷歌,位居排行榜第四位……
《福布斯》杂志评价道,“中国进入高技术对焦圈”。
有一种品牌叫“中国”
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品牌,名字叫“中国”。
这个品牌,凝聚了13亿中国人民的力量。
袁隆平、邓亚萍、郭明义、李彦宏……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屏上,他们在中国红底色中,一遍遍闪现。
闪现在世界面前的中国面孔,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他们是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莉,是北京雨夜里打着双闪灯义务接送行人的市民,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是分布在105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里向肤色各异的人们讲述中国文化的汉语教师……
这些面孔所凝聚的中国精神,也是一种“中国”品牌。
这种精神,是抗击非典时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挺立起伟大的中国”、是北京奥运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上海世博会的“给中国一个机会,世界将添一份异彩”……
“中国”品牌,还包括中国道路的选择。在现代化崛起中,中国没有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没有血腥残酷的原始积累,绝大多数民众是这场改革的获益者,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因此倍添活力。
中国贡献,更是叫得响的品牌。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唯一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是近年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经常性援助的发展中国家达到123个…… 和平、仁爱、道义,“中国”品牌秉承传统,用博大的胸怀和气魄屹立于世界。(本报记者 张意轩 赵展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