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向侧重大企业、大项目的国有大行不甘落后,纷纷进入中小贷市场。以“开发性金融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成立至今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60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约600家。
“按照银行贷款一般风险防控标准,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贷款,尤其是首次贷款时,有很多局限。”北京东方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冬说,“人脑加电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客观情况,要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
通过与其他中小企业打包贷款,东方广视2005年获得了国开行北京分行首笔300万元三年期贷款。依靠这种模式,国开行与不少中小微企业牵手跨过了首次融资的难关。迈过这一道坎,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就相对容易多了。
“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用都是一笔笔几百万元积累下来的,很不容易。”北京绿色金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锡璋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国开行的单笔贷款额度从最初的500万元已经增加到上千万元。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往往依靠自筹资金滚动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企业自身利润往往不足以支撑其资金需求。作为一家从事植物提取行业的民营企业,1995年成立的绿色金可,注册资本从2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亿元,融资需求也越来越大。
“资金是弹药,是中小企业生存的血液。”王锡璋感慨地说。2001年绿色金可投入建设国家现代中药提取产业化示范工程,由于担保问题银行贷款资金迟迟未能落实,2003年工程不得不停工搁置。
“没想到,隔了四年我们从国开行一次性拿到了3000万元的贷款。”王锡璋说。据了解,绿色金可国家现代中药提取产业化示范工程在2010年正式投产后,目前年产值达5亿元左右。
与大型企业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授信额度相比,平均单个企业单笔百万的贷款确实很小。但也恰恰是这些处于创业初期、关键期的中小微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扶持。
“虽然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现在很弱小,但有很好的成长性。银行拉一把,企业可能就起来了。”汉铭集团运营中心总经理陈旭表示,汉铭集团就是“拉一把”成长起来的企业。2004年该企业获得国开行贷款2000万元,成功在新加坡主板市场上市,之后多次与国开行开展贷款合作。
“后期,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其他商业银行看到国开行肯放贷,也纷纷向我们打开贷款渠道。”陈旭表示,国开行的性质和放贷行为,反应到市场上,在吸引投资者关注汉铭的同时,对企业和产品形象的提升也有较大助力。
事实上,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在坚持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给予中小微企业优惠和保障。汉铭集团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周爱珍对2011年七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印象深刻。“在银行业机构纷纷上调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国开行在信贷支持上始终很稳定。”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资金供给问题。”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业内普遍认为,银行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客户是利率市场化时代的一个趋势。如何应对成长中的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变化,是银行业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注重点。(陈雯瑾 赵晓辉)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