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企业 上海以“小”博大促转型


作者:熊晓辉    时间:2012-01-29





  过去几年上海的经济发展受到不少外界质疑:“十一五”期间,上海的投资增速一直排名在全国的最后几位。《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11月,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居全国末位。

  但这亦表明上海正在逐步转变过去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2012年是上海深入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但如何创新,如何转型,压力不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因此成为今年上海两会的关键词。多位代表委员建议,要聚焦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施以援手”

  中小企业发展在此次上海两会上受到特别关注。1月13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包括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晓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市政府副市长艾宝俊等领导和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部门负责人参与了讨论。

  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隐性门槛”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国家统计局上海总队近期对200家中小企业做了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利润增长趋缓,有的企业利润持平或下滑,部分企业处于亏损停产边缘。

  不少政协委员呼吁政府对中小企业“施以援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流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亮指出,保障中小企业生存,是决定未来上海经济转型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上海的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就业同样超过总就业人数的90%,中小企业的生存底线往往代表百姓的生存底线。一旦突破,那么必然就会由经济问题蔓延扩展、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

  汪亮建议,尽快制定更带有普惠意义的特惠援助政策,使政府的特惠制帮扶能够惠及到所有的小微型企业和机构。他提出,要扶持小微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确立主题功能,大量吸引小微企业和机构入住。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要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及公平竞争环境方面的问题,制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本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用于小企业的比例不能低于1/3,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购买产品,接受指定服务、提供赞助或者出资参加评比。

  民盟上海市委则呼吁集中政府力量,建立统一的担保基金,实行专业化管理,并由担保基金建立统一的科技专家库、搭建统一的小企业信息平台,强调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以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据本报记者了解,上海正在从各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展开支持。比如,宝山区政府就和融道网合作,希望引入“网络信贷”这一新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转型力量

  事实上,各方已经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于刚刚从盛大离职的原盛大云联席CEO季昕华来说,感触更深。离职后季昕华选择了自己创业,并迅速入驻杨浦区创智天地新落成的“云海创业大厦”。

  在季昕华看来,上海对于中小企业有“天生的吸引力”。这还不只是园区方面在零成本注册公司和其他补贴政策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上海的界限比较清晰,没有‘模糊区’的隐性成本”。另外,上海的环境也更容易吸引优秀IT人才加盟,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季的感受与上海方面的态度颇有共鸣。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参加政协专题会议时就特别指出“关于创新”的两个重点问题:一是人才,二是中小企业。“上海在扶持、培育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方面要继续努力,在税收、政策、环境等方面出台新举措,让中小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上海是他们发展的福地。”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中小企业大数是33.75万户,占企业户数90%以上,不仅税收贡献、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50%和60%,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从2002年到2009年,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中小企业项目占80%以上。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已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正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的杨浦区为例,依托大学智力支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已成为杨浦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过多年实践,在杨浦区内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大学创新资源若要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和成果,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载体孵化。”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陈寅在两会期间表示,现在杨浦区已经有5个大学科技园区,实现了许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据市科委统计,2010年杨浦区新增的科技型企业数位列上海市第一。

  据本报记者了解,年前落成的位于杨浦区创智天地的“云海创业大厦”,首批入驻企业均为刚刚创业起步的小企业。《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即“云海计划”的执笔人上海软件促进中心合作拓展部部长徐宜领对本报记者表示:“云计算需要更多新的应用模式,要自主创新,还是要看中小企业。”(作者:熊晓辉)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