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低息贷款平台,砍掉不必要的收费,本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条出台。2月29日,本市召开了青岛市促进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暨中小企业工作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组合拳扶持小微企业,其中涉及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鼓励毕业大学生就职小微企业,扶持小微企业进行考核奖励。
禁止银行收取资金管理费
鼓励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继续实施小额贷款风险扶持政策,将用于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纳入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范围,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倾斜。建立完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机制,适当提高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各银行机构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抽贷、不压贷,在收益覆盖风险前提下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确保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扩大针对小微企业的担保规模,市政府向青岛市担保中心出资设立的担保增信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引导社会组织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互助基金,开展小微企业互助担保业务,其中由独立法人机构负责运营的,视同担保机构予以相应的补助。各级房地产登记管理部门简化程序,畅通担保抵押渠道。
扩大低息统借统还贷款
建立政府增信资金补充机制,扩大低息统借统还贷款平台贷款规模。以政府增信方式鼓励各银行与担保机构、银行与小微企业间建立组团担保、小企业互保、小企业互助资金池等多种形式的低息贷款平台。
鼓励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各类融资租赁机构来本市设立总部或开设分支机构。建立融资租赁业务奖励补偿机制,对符合扶持条件、为小微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租赁业务的融资租赁公司,经审核确认,按不超过实际融资额的2%给予奖励补偿,相应降低小微企业租赁费用。
鼓励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捆绑发行集合票据。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免收反担保费。同支票据中小微企业发行额度总计超过50%的,其中的大中型企业同样享收免担保费政策。对提供免费反担保的机构按照免费反担保额度给予1%补贴。
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对达到规定标准的小额贷款公司 ,按其上年小企业贷款年平均余额1% 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上年年均贷款利率低于全市同业平均水平的小额贷款公司,按其上年小企业贷款年平均余额1%的标准给予奖励。
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小微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有关规定向地税部门提出减免税申请。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小微企业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申请在3个月内延期缴纳。在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小型微型企业领购发票免收发票工本费。
加强对小微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工作,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小微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新农村建设中的旧村改造,应当规划预留工业用地。有条件的区市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吸引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入驻发展。大力发展都市产业和楼宇经济,支持市内四区利用闲置楼宇、厂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都市产业。对现有园区内闲置厂房、仓库进行摸底排查,向小微企业提供租赁信息。
年培训三千中层管理者
每年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力争三年培育100户“专、精、特、新”小企业标杆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加强工业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小企业家高端培训,每年培训小微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300人;开展面向小微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3000人以上;实施“小企业创业培育计划”,加强对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低于1万人。开展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健全针对小微企业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管理办法,鼓励毕业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小微企业就职。
建立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督查、考核、评议机制。按年度对各区市新增小型企业个数、吸纳就业人数以及扶持小微企业工作开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解读
新规帮小微企业解决“三难三缺”
“小企业‘三难’、‘三缺’即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缺技术、缺管理、缺人才。”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介绍,今年政府增强对担保公司的担保力度,从而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担保公司、政府增信推进统借统还平台建设,新增贷款额将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突破6亿元,从而帮助更多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实现贷款。通过这些措施引导企业、机构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推进小企业融资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在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多渠道融资等方面给中小企业帮助。
“对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比市场平均水平低2%,通过奖励担保公司促进担保费用的进一步降低,这些都能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项阳青说。
来源:半岛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