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显成效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作者:马玉宏 张明成    时间:2011-01-28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的三江源地区,5年来主要湖泊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95.63平方公里,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恢复。

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类。

青海省委、省政府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指标考核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省上先后印发和发布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范试行》、《草地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等四个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标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规范制度体系;与省内外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建立了各学科交叉推进的三江源生态项目专家库;坚持把培育专业队伍与引导牧民群众参与相结合,增强农牧民主体保护意识,推广科研成果,增强科技支撑力度;为确保生态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落实了惠民政策,建立了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基金,着力引导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截至2010年12月,青海三江源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5平方公里,29.65万亩的沙漠化土地和23万亩的湿地得到有效防治和保护;同时,黄南、玉树两州森林防火体系和海南、果洛两州草原防火体系也得以建立。

为保证农牧民生产生活稳步、扎实推进,发挥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青海加大生态移民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及能源建设工程力度,截至2010年12月底,生态移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617万元,安置生态移民10733户55773人;完善配套生态移民社区40个,累计完成投资29275万元;围绕能源建设累计发放太阳能灶18397台、太阳能光伏电源27092套,建成太阳能采暖校舍61座、共计7653平方米。

据青海省科技厅相关人士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5年来实施科研攻关课题13项,其中9项通过省级验收,成功选育出的三江源适宜草种“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等9个牧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水源涵养功能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径流调节功能略有上升,三江径流量增加,流域供水能力增强且水质优良,出境水量由2006年的412亿立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776.3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1.075亿立方米,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保证生态平衡良性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稳步推进等方面成效日益显现。(记者马玉宏、通讯员张明成)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