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难说再见。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 天河一号”横空出世,用“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速度引领世界。“嫦娥二号”奔月、“雪龙”再访北极、“蛟龙”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高铁列车屡创“贴地飞行”新高……仅在2010 年,中国科技事业这一次次的飞跃令世界惊叹和赞许。
“ 十二五”,无限憧憬。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将于2011 年发射,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计划2020 年前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重大专项之C919“国产大飞机”也将在“十二五”期间亮相……
最嘹亮的号角——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日益成为我国发展中的“ 短板”。为了抢占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在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部署了16 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十一五”期间,各专项陆续启动实施。截至目前,重大专项已启动实施2500多个课题,投入资金400多亿元。
—— 大飞机专项C919大客机基本总体方案通过国家评审,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已取得突破,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已研制完成并用于功能性试验。
——油气开发专项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震仪2000 道主机等部分重大装备进入试制与组装阶段,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几年来,部分重大专项已经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30 年前,为解决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的状况,我国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
“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 挑大梁”“ 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统计显示,2009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 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近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2/3 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