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套自主产权的机载SAR测图系统研制成功


作者:赵亚辉    时间:2011-05-18





国家测绘局正式对外发布,历时3年科技攻关,打破西方技术壁垒,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简称,机载SAR测图系统)”的研制取得全面成功。作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获得6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此,我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雨雪云雾,山峦沟壑等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制约,成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从万米高空获取高分辨率测绘数据,快速成图,及时动态监测地理国情。

  据悉,该系统作为我国对地观测领域和西部测图工程的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西部测图工程横断山脉区域约11万平方千米、陕西渭南地区1200平方千米的SAR影像数据获取和1:1万、1:5万比例尺产品测制。在2010年4月玉树抗震救灾应急响应中,快速获取了灾区2000平方千米影像数据,完成了灾情信息解译与评估。

  10余位院士专家鉴定认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机载SAR测图系统解决了复杂地形区域的测图难题,具备了生产1:1万至1:5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地图DLG以及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的能力。鉴定指出,该系统首次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数据获取集成系统;研发了针对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的SAR测图工作站,具备了SAR干涉测量、立体测量和地物解译测图等多项功能;突破了高精度运动补偿技术、多传感器时空同步高效集成技术、智能导航技术、飞行控制技术等机载SAR数据获取系列难题;突破了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测图系列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SAR影像严密几何模型,实现了稀少控制点测图。

  专家指出,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地形测绘、应急响应、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监测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提升我国对地观测技术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介绍,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中文译为合成孔径雷达,SAR测图即合成孔径雷达测图。这项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测绘困难地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快速成图的遥感手段,具有传统光学遥感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力争通过这项技术抢占测绘科技制高点。2000年2月,美国航天飞机在雷达地形测绘任务中,利用这项技术,仅用11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地球近80%陆地表面的干涉成像,并在30米的水平网格上获取前所未有的高精度三维综合地形信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将机载SAR最新研究成果商用化,先后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多波段、多极化、具有干涉能力、多模式的机载SAR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大面积多云雾地区难于获取光学影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提速,国家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及能源和资源战略的实施,以及越来越多应用行业的发展,对航空SAR遥感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家西部测图工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专项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战略的实施,更加剧了对机载SAR测图系统的迫切应用需求。此外,在灾情监测评估方面,急需利用机载SAR测图系统的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提高国家灾害应急能力。然而,受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无法引进先进的机载SAR测图系统与技术。

  为满足经济建设的急需,我国测绘部门对机载SAR测图系统展开了大量研究。从2008年至2010年5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成功机载SAR测图系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SAR数据获取集成系统,开发了SAR测图工作站,以及机载SAR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四套分系统,编制了SAR测图系列技术规定,形成了SAR测图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为国家培养了一支SAR测图专业技术队伍,显著提升了我国SAR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

  据悉,机载SAR测图系统主要由3部分构成:一是机载SAR数据获取系统,以奖状飞机作为平台,通过SAR传感器、POS系统和智能导航系统的集成,具备从万米高空获取0.5米至5米不同分辨率的SAR影像数据,尤其对电力线和草原围栏等地物信息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满足多种比例尺测图的需求。二是SAR测图软件系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实现干涉、立体、解译的测图软件,可支持星载SAR数据和机载SAR数据,支持海量数据的批量处理,具有功能齐全、性能稳定、快速高效、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特点,其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三是SAR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建成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SAR数据处理中心,陕西、黑龙江、四川测绘局和重庆测绘院等4个SAR数据处理分中心,配备高速处理设备,形成完整的雷达测图数据处理系统体系。(记者赵亚辉)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