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炉大型化取得很大进步。随着高炉向大型化发展,对高炉技术装备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铁前装备为例,随着大型高炉顶压的不断提高,炉内压力明显增大,用于封堵铁口的炮泥强度更高,对炉前开口元件和成套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除个别企业还采用气动开铁口机外,绝大部分炼铁企业都采用了全液压开铁口机。
然而,由于国产炉前开口设备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稳定性差,许多大型高炉项目选择从国外引进开口设备。据统计,目前国外开口设备占据我国大型高炉铁前装备市场85%以上的份额。但是,进口大型液压开铁口机不仅价格高昂,而且生产中存在服务不及时、供货周期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高炉炉前设备国产化迫在眉睫。
突破大型炉前设备国产化“瓶颈”
液压泥炮和液压开口机作为重要的高炉炉前设备,技术含量很高。伴随着我国高炉大型化进程的加快,开发新型、高效大型炉前设备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宜昌市燕狮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燕狮科技)自1995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液压、气动等流体技术产品研发和修理服务,承担了武钢、鄂钢等企业的高炉炉前设备维修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们在为武钢提供进口炉前设备维修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开发出CHQ2000型气动开口机并形成系列产品,在武钢、首钢、鞍钢等部分高炉上成功应用,替代了进口产品。2003年,燕狮科技开发出国内首台环保型开口机,填补了国内空白;2005年,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国内首台大功率双向液压开口机和首台大型壁挂式全液压自动开口成套设备,成功打入宝钢并替代进口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燕狮科技开发的大型壁挂式全液压自控开铁口机作为国内生产的首台用于4000m3以上特大型高炉的开铁口机总成,成功应用于宝钢1号高炉4个铁口以及太钢国产化改造项目中,具有全液压、自动控制、数字化显示、定位精准、打开铁口平直等优点,各项指标和性能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且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4左右。
目前,该公司主导产品液压、气动开口机及成套设备、全液压数控开堵口成套设备、大推力长寿命液压泥炮堵口设备等在宝钢、首钢、鞍钢、梅钢、太钢等100多家钢铁企业的200余座高炉上广泛应用,尤其是环保型大功率双向液压开口机、壁挂式全液压开口成套设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重要的替代进口铁前设备产品。
产品战略为科技创新导航
燕狮科技根据其“以液压气动产业为主导,以环保和水处理产业为两翼”的企业发展战略,制订了相应的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方案。
该公司以其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在国内具备一定优势的炉前开口和堵口技术、配套环保除尘技术、双向高效冲钻技术、主机及成套设备为基础,以集成创新、深度研发等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完善优势大功率液压、气动开口主机并形成系列化产品,力求覆盖所有规格的高炉,完善关键制造和热处理工艺,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提升产品性价比、增强产品竞争力。二是开发炉前开口作业全自动控制系统,使炉前作业与炉口复杂工况紧密联系,实现科学作业,减少生产故障。三是在消化、吸收进口先进成套设备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效、低耗开口、堵口集成成套设备,力求全面替代进口。四是从炉前设备向炉顶设备扩展,开发水处理、水污染测试技术,不断进军环保和水处理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措并举激发创新活力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燕狮科技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效举措。据记者了解,该公司作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湖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每年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7%,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该公司拥有完善的液压、气动元件和成套设备研究、试验设施,以及专门的冲击功测试系统和试验室,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级创新基金、湖北省科技研发等计划超过5项,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近10项。
燕狮科技先后制定了《燕狮科技技术创新规划》、《关于技术创新的有关规定》、《科技研发项目管理规定》等,并形成了企业完备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规章制度。他们还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鼓励职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与三峡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宝钢等国家重点钢铁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至今,该公司经历了由以设备修理为主要业务的服务型企业,到生产以外协为主的哑铃型企业,再到企业组织扁平化的综合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格局,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将为实现高炉炉前设备大型化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