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率先突破三代生物质精炼技术


作者:武验    时间:2013-01-10





纤维素同步水解生产小分子芳烃和有机酸

  本报讯 (记者 武验)记者昨日从淮北中润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研发成功的纤维素生物质同步水解技术继2012年9月份通过科技部“863”成果验收后,于2012年年底完成中试,并计划2013年启动产业化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取得了第三代生物质精炼技术的突破,比国外科学家预测的人类将植物所有组分转化为石油替代产品的时间,提前了几十年。该技术的成功意味着生物质精炼技术步入了第三代阶段。


淮北中润历时近7年、投入近2亿元研发成功的纤维素生物质同步水解技术,可同步将植物中所有的有机组分全部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该技术不仅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木质素的彻底水解,同时,反应具备很高的选择性。同步水解产物只有两种有机物:小分子芳烃和小分子有机酸。


小分子芳烃用途广、用量大,例如甲苯、对二甲苯、间三甲苯、均四甲苯等,当前基本来自石油。


同步水解得到的小分子有机酸产物,以乳酸为主,乙醇酸和甲酸为辅,还有少量其他有机酸。乳酸和乙醇酸是制备生物降解塑料的主要单体,甲酸是氢气的载体。“863”验收成果显示,1吨植物水解可以得到1吨的有机物,其中小分子芳烃的产量超过20%,最高可超过30%,乳酸的产率约为35%,乙醇酸约10%,甲酸约10%。


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甲苯类产物,对比石化精炼工艺的生产流程,淮北中润同步水解精炼技术生产流程步骤更少。即当两者都达到优化状态时,植物原料的甲苯类产物生产成本有望低于石化路线。


当前全球的植物精炼技术处于第一代技术的产业化和第二代技术的研发中试阶段。第一代技术使用可食用的糖、淀粉和动植物油脂为原料,制备化学品或液体燃料,其最大弊端是与人争粮;第二代技术以植物为原料,其主要缺点在于产品单一,有机物产率很低。一代和二代技术从本质上看,都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各国政府的补贴扶持。


2006年,国际科学家推测几十年后将出现第三代技术,即植物所有组分全部转化为产品,不需要组分分离,类似石油化工精炼生产工艺,植物中的聚合物以最低成本全部解聚为小分子有机物,且目标产品的选择性很高,可以同时制备液体运输燃料和化工产品,并且新工艺可以整合到现有的石化精炼生产工艺中。如今,这一推测被淮北中润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前实现。(记者 武验)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