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迤车镇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曲靖工业强市战略以及会泽工业强县战略等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会泽北部中心重镇、特色农业强镇、生态文明大镇”目标,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效益招商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整合、调动各种招商引资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奖惩机制,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迤车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政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招商引资,经常召开会议及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落实招商工作,做到招商项目亲自抓,客商来访亲自谈。一是切实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提升全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迤车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其余班子领导和经济实体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迤车镇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策划、审查、协调招商引资项目,督查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专门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办公室,由分管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从相关单位抽调,负责做好日常的招商引资工作。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有引资责任”的理念,将招商引资任务细化到具体项目,把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纳入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镇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经费,建立招商引资基金专户,专项用于重点项目包装、目标责任制考核、推介招商、展会招商、招商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等经费支出。当年节余的经费,滚存于招商引资基金专户。根据招商引资工作需要,适时加大财政预算安排力度,保障招商引资工作正常开展。
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招商氛围
迤车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张贴标语、设置大型广告牌、发放资料等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宣传迤车的优势资源、产业导向、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服务措施,让外界深入了解迤车的投资优势,增强投资者对迤车投资的信心和愿望。每年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工作总结表彰会,总结经验,兑现奖惩,找准问题,研究措施,安排布置下年工作,切实抓好镇党委、政府有关招商引资工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大力挖掘、宣传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镇形成“扶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以大招商促进迤车大发展。
创新机制:广辟招商引资新路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迤车镇始终注重把握招商态势,研究招商规律,创新招商方式,广辟招商引资新路。一是转变招商工作方式。由分管领导牵头,会同分管部门负责人分口研究,开展以商引商,以诚招商,突出小型“圆桌式”招商,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实现从全民招商转变为专业招商、从粗放招商转变为精细招商、从盲目招商转变为目标招商、从政策招商转变为环境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和效益。今年将招商引资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举办农民文化节暨招商引资推介会,以节为媒,邀请会泽驻昆明商会、会泽工商联、迤车籍在外企业家、本镇龙头企业代表以及部分外地企业家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推介会上与云南倚碧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会泽县德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滇成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资金达2.94亿元。二是利用好扶持政策。研究国家经济政策走向,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县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及国家、省扩大内需促经济保增长方面给予的财政政策,竭力促使关系全镇重大发展的项目有新的突破,做好项目对接,争取资金支持、财政项目支持、大项目落地。三是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将事业心强、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熟悉经济、了解政策的干部,选配到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注重专业招商人员培养,请专家、学者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招商人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
挖掘潜力:突出招商引资重点
随着G85渝昆高速公路、迤车220KV输变电站、小岩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和国道213主干线改造升级、迤北中型水库的启动建设,2011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农业型特色小城镇,迤车镇的交通、水利、资源等比较优势逐步显现。镇党委、政府把项目储备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认真落实各职能部门的项目储备责任,重点围绕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特色种养殖业、矿产资源开发三大重点,精心包装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项目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达到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深度,切实把最好的项目推介给投资者,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招引符合本镇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后续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依托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等资源优势,重点引进规模化、无公害、规范化绿色蔬菜种植及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依托“畜牧、核桃、水产、花卉、中药材、蔬菜”等农产品优势,重点引进肉类食品加工、核桃深加工、野菜加工、人工面条、中寨白酒包装等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保健食品生产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引进春晖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中河200亩大棚蔬菜(花卉)种植基地。引资800余万元建成迤北虹鳟鱼养殖基地。与云南倚碧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初步达成意向,拟投资3000万元种植200亩石斛。二是加强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依托墨玉大理石、铜矿等矿产资源,借助磷化工业园区平台,引进实力强、技术优的磷化工加工、墨玉大理石加工、石材加工等项目。现已完成迤北村大理石初步勘察,探明储量1479.25万立方米,可开采量1479.25万立方米,可采面积737.5平方千米。三是推进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镇功能定位和规模,加强集镇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投资40余万元完成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将集镇规划定位为“一心、一轴、七片区)。今年,成功引进会泽县德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24亿元合作开发迤车集镇新区建设。与中滇成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拟投资4000万元建设集镇管网配套工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引进现代物流、餐饮、酒店、房地产等服务业;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产业的发展。
优惠政策:开启迤车兴业之门
迤车镇根据上级农村工作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印发了《迤车镇招商引资实施方案(试行)》。严格执行《会泽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试行)》,通过一系列优惠办法,促进项目落地和资金引进。具体奖励办法为: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高科技项目、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等一产项目、6亿元以上的矿产品加工等二产项目、3亿元以上的旅游服务等三产项目列为“一类项目”,给予重点优惠。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下的高科技项目、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农产品加工等一产项目、2亿元以上6亿元以下的矿产品加工等二产项目、1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的旅游服务等三产项目列为“二类项目”,给予中度优惠。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5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农产品加工等一产项目、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矿产品加工等二产项目、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旅游服务等三产项目给予一般优惠。同时,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项目落户迤车发展,建立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项目奖励制度,对中介机构或个人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根据项目类别、投资数额,在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和项目建成投产后,分别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中介或个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优化服务: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发展是共同的主题,诚信是合作的基础。迤车历史厚重,民风淳朴,迤车人民具有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性格。迤车镇坚持以“商”为理念,充分发挥便捷的交通优势,积极倡导优质的服务理念,营造坦诚互信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文明优雅的生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做到重商、招商、安商、帮商、富商,用真情留住客商,用实意感动客商,努力打造招商“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良好投资环境,让客商感受到“家”的温暖。一是提升行政效能。制定完善了“首问首办、限时办结、联合报批、挂职服务”等工作制度,严格按照“一名班子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协调、一名工作人员联系、一套措施落实”的“四个一”工作方法抓好推进,从负责协调的部门选派1名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协助投资方做好开工前、建设中、竣工投产后的协调服务工作,着力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破解瓶颈因素。集中精力破解立项、环评、供地、融资四个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因素,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在立项方面,派出专人配合企业做好上报立项工作。在环评和供地方面,安排专人跟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三是构建和谐投资环境。除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治安、刑事案件,以及进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检查外,未经镇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组织不得擅自进入企业检查或乱收费,不得向企业拉赞助、乱摊派。政法部门为投资者和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依法依规保障其正常生产经营。投资者对政府工作部门及人员的服务质量、工作作风、收费等方面不满意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向纪检监察部门投诉或反映,纪检监察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答复投诉人。凡被投诉的单位和人员,一经查实,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问责。实行企业评价综合服务部门制度,每年邀请外来投资企业、非公企业等服务对象,对综合服务部门进行无记名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认真整改落实。
来源:经济信息时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