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山东南部沿海一座年轻港城。伴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日照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两个国家级重大规划的叠加实施,岚山发展机遇空前。
“蓝、金”机遇面前,岚山如何勇立潮头?
瞄准“鲁南第一、全省十强、全国百强”发展目标,岚山以招商选资为支点,聚焦临港产业,全力拉伸产业链条。
产业招商、港区联动、项目推进……全区上下围绕重点产业、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重大项目,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全员招商,全力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聚集效果好、引领作用强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力促产业优化升级。
由被动的“捡进篮子里的都是菜”,到主动“提着篮子去选菜”,岚山经历了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路径变革。岚山区委书记盖卫星感言,招商引资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目前情况下岚山寻求转型发展拐点的必然选择。
而这,在岚山石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尤为瞩目。去年伴随着30万吨级油品码头投入运营,岚山港口石化接卸能力激增,岚山港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
据统计,去年打通的岚山港口至江苏仪征的输油管道,每天输送原油近5万—6万吨,货值过亿元,但却“金银穿肠过”,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增长。因此,岚山港的输油管道也常被人们笑为“过路财神”。
如何留住“过路财神”,让“影子财富”在岚山扎根?港区联动推动产业招商成为最佳途径。
为此,岚山区以化工园区为平台,主动对接港口优势,倾力开展招商选资———
总面积40平方公里园区内,已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完成20公里的道路建设;
投资1.5亿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和25公里公共管廊,园区招商载体进一步形成;
……
以港带区、以区促港,港区联动的效果显而易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岚桥石化、石大科技、金石沥青、广信化工等企业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再造”上下功夫,纷纷新上二期、三期项目。
“5万吨原料油通过输油管道,可以从7公里外的油品码头直接送进企业的原料罐。借助这一优势,我们迅速启动了二期技改扩建工程,产能由原来的100万吨提高到300万吨。”山东金石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光成说。
目前,岚山化工园区连通输油管道的企业一年货运量已超过800万吨,相当于一个1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吞吐量。
港口优势日益放大,招商选资活力凸显。去年前10个月,岚山区共招引项目128个,到位区外资金7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330万美元。
千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岚山区强势推进招商选资的坚实平台。对此,岚山人感触最深。
抓服务、抓推进,强基础、强配套,以招商选资为圆点、以项目建设为主体,以港口建设为支点,新一轮发展在环境再造中提速——— 这一点,在推动港口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聚力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性亿吨强港——— 以此为目标,新一届岚山区委班子上任后,坚持国有民营并轨建港,“零障碍”服务港口建设,使港口成为岚山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岚山最大的发展优势。
去年前9个月,岚山区已完成港口基础设施投入近15.4亿元,海明港30万吨级油品码头、岚山港10万吨级通用泊位建成启用,预计年可新增货物吞吐量1300万吨。
如今,在12.8公里港口岸线上,以岚山港、日照港油品码头、岚桥港等为主体的港口群在岚山区初步形成,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与港口建设并行,岚山全力提升疏港能力,建设、改造疏港大道、南沿海公路岚山段、石化大通道、黄海路等10多条疏港道路,为港口货物大进大出创造条件。同时,着眼于服务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拆迁安置,规划建设了凤凰山、官山路等7个新型社区……
随着岚山港集疏运能力的不断增强,岚山区聚力壮大现代临港工业,全力打造蓝色经济核心增长极成效初显———
钢铁产业把服务推进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作为头号工程,全面搞好配套服务,形成2000万吨精品钢产能,跟进发展配套产业,打造钢铁产业千亿集群;
石化产业力争形成1000万吨炼化能力、2000万方仓储能力,打造石化千亿产业集群,目前年设计加工能力已达到 800万吨,日照至东明、日照至仪征地下输油管道已经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木材产业力争每年木材进口1000万方、精深加工500万方,年底建成全国首家木材产品现货电子商务贸易平台;
食品药品产业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海洋食品药品产业基地;
粮油产业着力建设沿海大型粮油加工基地。
临港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凸显。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5%,市级大项目完成投资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钢铁、石化、木材、食品药品、粮油等临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7.6%。
“十二五”期间,岚山将打造钢铁、石化两大“千亿产业”,培育黄海粮油、石大科技、金石沥青、岚桥石化等六家“百亿企业”,形成木材贸易加工、海洋食品药品、临港贸易物流、绿茶种植加工四个“亿元企业群体”。
来源:日照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