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又是一段新的征程。靠在办公椅上,制造产业基地管委会经贸局副局长陈飞荣双手交叉,细数着十年间做招商工作的经历,“还是大型企业少了点”,陈飞荣叹了口气。
“过去我们招大企业的渠道资源比较有限,捕捉信息方面比较滞后。”陈飞荣认识到了招商方面的不足,“我们正在调整摸索,接下来要以招大、强企业为主,做大园区的经济总量。”想到未来,他顿觉信心满满。
招大引强,被写入2013年制造产业基地的经济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今年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在招商引资方面,基地特别出台了《关于加强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的通知,对基地的项目引进和奖励措施作了详细说明。
提高招商门槛,投资5000万元才可购地
“以前我们以招中小企业为主,这也是因为起步的时候,想赶快把园区做起来。”陈飞荣回忆,2008年到2009年是园区发展比较快的年份,最多一年有20家企业进驻!
起步阶段的园区,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链也不完善,企业的投资信心不足,在招商的过程中往往是把企业“请”进来。渐渐地,园区发展粗具规模,很多中小企业开始找上门来,想进园区办厂。
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使得土地变得紧张起来,逐渐扩张的园区已经发展到接近5平方公里的面积。
“2010年开始,园区发展思路开始转变,我们想改变产业结构,做大园区经济总量。”陈飞荣说,在保持原有汽车配件、工程机械、烟辅材料的招商之外,增加了再制造和食品行业,同时更加注重引大引强。2012年,制造产业基地共引进项目21个,并且第一次引进了世界级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德国博世再制造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普洛斯物流和行业拔尖国内最大汽车发电机定子制造商信质电机,招商质量明显提升。
现在,想进制造产业基地的大门办企业,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规定》第二条指出,只有“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或产能规模在3亿元以上的项目方可安排用地,同时年亩平税收需在1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需在160万元以上”。这意味着进入园区办企业,门槛提高,就连基准地价也升至25万元/亩。
做强再制造业,推动公共平台建设
2012年11月19日,银天大酒店,制造产业基地与德国博世集团的签约仪式简单而不失礼节,双方在签约仪式后互相碰杯祝贺,气氛友好。
从此,世界级最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德国博世在中国的第一个再制造项目落户园区。“园区的工作人员非常真诚,这是我们在中国这么多园区中最终选择落户浏阳的重要原因”,博世中国再制造总监杜晋京与园区管委会坦诚交流。
去年,园区获批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有了“国家级”的牌子,制造产业基地在打造再制造产业集群方面有了先发优势。
据了解,目前,我国部分工程机械将逐步进入使用技术寿命终结高峰期,预计到2020年,工程机械整机的使用技术寿命终结量将达到120万台,再制造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业内人士估计,到“十二五”时期末,园区的再制造企业将达到60家以上。
为了加大再制造项目的引进力度,《规划》也首次对再制造项目的引进做了详细规定,而对再制造项目也并非来者不拒。其中,园区规定“投资5000万元规模以上的再制造企业方可安排用地”,不过供地价格按基准地价下调10万元/亩,着力做强再制造产业。
再制造产业配套实施也在跟进,园区目前正推进公共平台的建设,今年将全面完成产业配套中心建设,尽力完成产业发展中心、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加快启动旧件回收物流中心、拆解清洗中心、检测鉴定中心、表面处理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公共平台的作用,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加快强园造城,奖励引进三产项目
近日,园区的中铁五新集团举办了该公司首届焊工技能大赛,55名工人参赛,最后排名前十的参赛工人的名字被张贴在了通知栏,这十名工人一下成了公司的“红人”。
除了有焊工技能大赛的成绩,一张A4纸大小的电影《快乐到家》的海报也被贴在了通知栏,进出车间大门的工人向通知栏瞥了一眼:今晚,有好戏!
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由于园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企业为了丰富员工生活,举办了特别多的活动。“除了放电影,还有乒乓球赛、卡拉OK等等。”
随着园区人数逐渐增多,对第三产业的需要也变得尤为迫切。今年,园区将完成宏鑫商务服务区一期、永安步行街和通程商业广场的建设,再制造产业发展中心、宏鑫商务服务区二期、泰平桂花城、普洛斯物流、博大国际大酒店、华天华润朝庭大酒店也将同时进行,带着都市气息的园区正在向人们走来。
而为了加大第三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今年,园区对引进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商务连锁酒店、四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项目,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
而对于品牌餐饮机构、品牌商场、影院项目、休闲娱乐项目等第三产业进驻,园区也将提供相当份量的奖励。
而加快城市建设也被写进了园区经济工作报告,被列为了2013年的工作重点。
来源:浏阳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