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一场及时的大雨后,雨过天晴。在宝丰县李庄乡徐庄、南牛等村的7个500亩以上花生种植大方里,花生苗长势喜人,三三两两的群众趁墒在花生地里除草、施肥,进行着田间管理……而在该乡的路河沟渠甚至田间地头,树木葱茏,几乎看不到散落的麦秸秸秆。这是该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环保、增效的一个场面。
李庄乡位于宝丰县最东部,人口3.2万,耕地面积2.2万亩,与平顶山市区一山之隔,南部属浅山区,北部是平原。李庄乡气候条件及土壤特别适合花生的生长,当地农民历来有种植花生的习惯,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
近年来,李庄乡党委、乡政府根据市场行情和群众种植习惯,积极引导群众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面积推广种植花生,提高土地种植综合效益,助农增收。这样,既调整了农业产业化结构,同时也减轻了夏秋两季秸秆带来的禁烧压力,实现了环保又增效。
不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这个乡有办法
“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轻松过。”6月12日,在宝丰县李庄乡翟庄村秸秆禁烧指挥部,该村党支部书记翟德龙笑谈,他参与禁烧工作十几年了,年年因为禁烧工作头疼。从去年开始,群众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夏秋农作物产生的秸秆越来越少了,禁烧工作越来越轻松了。
虽然群众的种植模式改变了,但李庄乡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仍抓紧不放松。该乡成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为禁烧秸秆第一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建立“乡负责、村为主、组管片、户联防”的禁烧机制,强化乡、村、组三级管理网络主体责任;成立乡秸秆禁烧督查巡查应急组,深入各村或重点区域进行跟踪督查巡查,巡查重点为收割限茬、秸秆收储等情况。各管区至少组建一个应急小分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今年,该乡联系秸秆打捆机9台,1200余亩麦田实现了秸秆打捆,被养殖企业全部收购。
同时,李庄乡以打造万亩优质高效花生基地为契机,在前期对全乡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到南阳学习花生种植,今年确定了500亩以上优质花生大方7个,麦收的同时进行花生种植,今年花生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为“秋季禁烧减压力”打牢了基础。
李庄乡党委书记赵红哲介绍,今年乡里联系花生起垄机和播种机19台,边收边播。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每个500亩以上的高效花生示范大方奖励1.1万余元,用于补贴农户雇用机耕。全乡涌现出了像翟东村谢艳升等百亩以上高效花生种植大户16户,群众种植高效优质花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李庄乡徐庄村,村民刘秋义家有2亩耕地,在该村500亩花生种植大方之中,刘秋义给自己算了一笔账:自己单独播种,一亩地花费60元,现在纳入花生连片大方,农机手每亩收取40元,乡里给农机手每亩补贴20元,农户只用每亩出20元,且进行起垄种植,可由原来的每亩400~600斤产量提高到每亩800~1000斤。
打造示范基地,邀请专家指导花生种植
“施肥记住一定要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化肥。适时、适量控氮,确保养分持续、平衡供应。要科学施用化肥,彻底解决烧种、空壳、烂果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般不需要打药,打药花生会产生七天休眠期,必定会减产……”这是今年3月11日,李庄乡邀请全国花生种植行业协会理事杨进忠,深入该乡所做的高效花生种植技术指导。杨进忠对李庄乡打造高效花生示范基地充满信心。在宝丰县李庄乡初级中学操场上,该乡参加技术指导的400余名农民,从当天上午8点到中午12点,4个小时内无一人提前退席。
杨进忠向该乡干群详细讲解了花生的选地选种、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贮藏等花生高产种植技术,还现场解答了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发放了花生种植技术培训要点,让大家受益匪浅。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趁农闲时节,邀请专家向农民指导高产高效花生种植技术,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早计划早准备早实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向土地要效益,实现土中生金。”赵红哲说,2013年他任乡长时,全乡花生种植面积3000多亩,这几年经过乡里的积极引导,2016年花生种植面积就达1.6万亩。在去年秋季,出现了“兄弟乡镇晒玉米,李庄乡晒花生”的独特场面。
李庄乡祁家村村民祁让告诉记者,他去年种了4亩花生,一共收入6000元,是种玉米收入的2倍,如果按照杨进忠老师的指导,今年花生每亩再增收300~700元没有问题。
花生秧变废为宝,群众创收近500万
花生种植不但比传统农作物收益翻番,花生秧还是畜牧饲料的绝佳选择,以前无人问津的花生秧如今成了香饽饽。在李庄乡党委、乡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该乡农民秋作物种植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统计,去年,李庄乡花生秧变废为宝这一项就为该乡农户创收近500万元,同时大幅度减轻了秋收秸秆禁烧压力。
“往年种一亩玉米,收入700元,现在改种花生,每亩收入1500元左右,是种玉米收入的2倍。农户把花生秧拉去处理,打一袋花生人家老板还给农户补3块钱。”李庄乡马楼村党支部书记郑明德说。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种植花生面积的扩大,李庄乡由能人大户带动,全乡购买花生秸秆处理机30台,年处理花生秸秆1.8万吨,占花生秧总量的近100%。收购大户采取免费上门服务收购花生秧的方式,让农户省了处理成本更省了心,而且每打一袋(80斤)花生还给农户返还3元钱,使农户处理花生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该乡马楼村的郑进良去年购买了一台花生秧处理机,去年秋季一季下来,就净挣了30万元。“今年我又买了一台,收购后的花生秧经过精加工制成牛羊猪畜牧饲料,按照1000~1100元每吨的价格,销售湖北、安徽等省。今年秋季下来,我又能换台好车了。”郑进良高兴地说。
循序渐进,“花生之乡”欲打造花生文化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完全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原先的引导种植,到现在群众的自觉自愿,证明我们的方法和路子是对的。”赵红哲说,现在,他们当初提出的打造“花生之乡”蓝图已经显现。
据了解,目前,山东鲁花集团种业公司已与该乡达成初步意向,欲在李庄乡打造一个高效花生示范基地,大力推广高效花生大面积种植,为鲁花牌花生油提供高质量原料。
“与山东鲁花集团的接触,就是为了完全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你在市场上卖也行,为鲁花集团提供油料原料也行,关键是现在大家心里都明白,花生销路不用愁。”李庄乡一位干部说。
如何让单一花生果变成一颗颗“金豆豆”,如何将花生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该乡通过补短板,让花生从果到秧、连头带尾产生效益。
赵红哲还告诉记者,下一步,要打造花生产业链,让小花生变成“金花生”,释放增收大能量。目前该乡花生从耕、种、收到初加工,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机收率达到100%。同时围绕延长花生产业链条和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花生精深加工业,发展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炒货等系列产品,建成集现货及期货交易、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易中心等。通过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随后,李庄乡将建造一个以花生为主题的花生文化博物馆,全方位展示花生农耕到机收以及延伸的产业链,在提高花生科技含量的同时并提升和赋予它文化元素。”赵红哲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