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白酒文化节即将开幕,即日起,本报从宜宾白酒“原料基地、酒产业及酒市场”等角度,展现宜宾近年来强力打造酒都宜宾城市名片,弘扬宜宾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促进宜宾酒类产业加快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敬请关注。
高县胜天镇汪家村,金灿灿的稻谷给田野铺上了厚毯;兴文仙峰苗族乡群鱼村,一串串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农家屋檐;江安怡乐镇龙兴村,沉甸甸的红粱如海般一望无际……盛夏、初秋季节,走进宜宾乡村,处处可见水稻、玉米、红粱丰收的美景。
“宜宾的酒之所以名誉天下,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原料好,许多全国知名的白酒品牌就是用的宜宾产的水稻、玉米,尤其是红粱。”近日,市酒促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著名的“川南红粱”原产地之一,优质的酿酒原料铸造了“川酒甲天下,佳酿在宜宾”这张烫金名片。
目标明晰:全国性原料基地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谋划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长江上游白酒制造基地的战略决策,力争到2012年将四川白酒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这为宜宾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建设全省经济次高地、做靓“酒都宜宾”品牌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宜宾提出了打造“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和建设“酒都宜宾-优质酿酒原料之乡”的奋斗目标。
三年来,宜宾将“中国优质白酒原料之乡”建设列入宜宾农业发展“145”工程的首要任务,通过抓建设投入、提高生产水平、落实企业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以高粱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经过三年艰苦,全市酿酒原料基地生产规模净增59.5万亩,达到91.8万亩,高粱生产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通过实施“专合社带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酿酒原料粮食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生产营销新模式,初步实现了酿酒原料基地营销体系建设全覆盖,产品经营模式实现跨越式转变;三年来,推进酿酒原料基地建设共为全市农民新增收入10亿元以上,农民种植效益实现跨越式增加。
科技助推:高粱种植迎新春
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展示了酿酒原料基地建设的蒸蒸日上,但因为高粱品种严重混杂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中断,新技术应用推广停滞不前,农民因效益低下不愿种植,本土生产的高粱都还远不能满足酿酒业发展所需,宜宾曾经陷入过企业“无米下锅”、农民又不愿种植的尴尬。
怎么摆脱这种尴尬,让高粱种植迎新春?“科技”是把利器。全市农业部门对高粱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和蓄留再生高粱相关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本地高粱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红选一号”、“新青一号”、“新青二号”等常规高粱新品种(系)纷纷在“水耳红”、“青壳洋”的基础上选育出来;同时以泸糯8号为代表的杂交良种也从市外引进60余个品种中试验筛选出,供生产上使用。通过改革耕作制度,“麦/粱-粱”、“菜/粱-粱”、“芋/粱-粱”、“烟/粱-粱”等新种植模式纷纷涌现。科技的强力支撑,使宜宾高粱生产迎来了新的春天。2009年以来,宜宾杂交高粱从小区示范发展到应用面积19.67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8%;再生高粱从试验探索推广到2012年的14.3万亩,同时被农民广泛地自觉用于常规再生高粱生产;宿根高粱从开始研究到2011年应用面积超过2.5万亩。与此同时“芋粱-粱”、“菜粱-粱”、“烟粱-粱”、“粱-粱菌”等高效模式和宽窄行栽培、膜侧栽培等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不断刷新高产记录和产出效益。
成绩的取得让宜宾打造“中国白酒优质原料之乡”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未来几年,宜宾将以建设“中国白酒优质原料之乡”的产业战略定位,突出地方原料自然垄断属性为核心,全力实施高端白酒原料“原产地”生产和保护工作,按照示范区、培育区、引导区分区发展酿酒原料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宜宾打造“中国白酒原料之乡”的发展进程,为白酒之都谱写绚丽篇章。
来源:宜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