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瓜菜之乡”——突泉县的升级之路


时间:2013-04-23





  从小土棚到配套齐全的“四三”式温室大棚,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生产,从附加值极低的普通瓜菜到叫得响的名牌瓜菜,从传统农业“一统天下”到设施农业“初露锋芒”……突泉县从2008年开始发展设施农业到2012年成功注册为“中国瓜菜之乡”,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全县设施农业大棚达到1万座,设施农业园区92个,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6万吨,设施农业产值达到3亿元,农户实现纯收入2.8亿元,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66元以上。是什么让突泉县的设施农业发展得这样快?记者深入到突泉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从蔬菜种植户身上寻找答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瓜菜之乡”突泉县的升级之路。

  来到突泉镇菜农徐志国的家,年近六旬的徐志国正在大棚里忙着摘黄瓜,他一边干活一边向记者讲述了他家的种菜史。刚开始他在自家的园子里盖起小土棚尝试着种植大棚蔬菜,种出菜自己推着小车到市场去买,种菜的收入仅能简单地贴补一些家用。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扩大生产规模时,老徐感叹到:想发展没有钱呀!

  到了2008年县委、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新建的日光温室每平方米给予补贴资金45元,为农户协调贷款,解决了发展的资金瓶颈。靠着政府的扶持和凭借满腔热情,老徐可以大干一场了。他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了3个温室大棚,2个冷棚,生产规模扩大了收入自然提高了,现在一家人靠种菜就能收入8万元左右。当谈起现在的生活时,幸福的笑容由衷地爬满他那带布满皱纹的脸,老徐告诉记者:“这日子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呀!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小轿车,儿子买了电脑,从网上学习科学种植大棚菜技术。蔬菜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人上门收购,坐在家里就收钱。”说话间,老徐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合作社通知晚上大家一起商量下批蔬菜种什么和建设蔬菜批发市场的事。老徐告诉记者:“有了合作社什么事都有人想着,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种菜种得踏实、卖力。”

  老徐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是突泉县千万个蔬菜种植户的缩影。据了解,2008年之初突泉县聘请了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几年来共安排财政预算扶持资金15000万元,投放贷款44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同时建立了专门的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先后组织30多次共千余人次到辽宁、赤峰、浙江、山东等地重点对产业发展、引进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和种植技术等项目进行考察。为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迈进,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建设三个育苗中心,育苗能力达到2500万株,解决了所有日光温室秧苗的需求。有了丰富的农产品突泉县进一步与国内、县内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培育反季节蔬菜特色有机种养基地。推进农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提升产业规模和档次,培植“金三角”、“葡香园”、“溪柳大蒜”等绿色农产品品牌。规模化种植加上一条包含深加工和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使瓜菜之乡逐步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兴安盟频道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