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远万里从国外买回一件羽绒服,说不准当中的羽绒就是广西贵港产的!”广西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绍平说。
羽绒产业是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近30年发展如今已初具规模,和杭州萧山区、广东吴川市并称为中国三大羽绒基地。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陈绍平参与了中国羽绒产业的发展。30多年前,陈绍平和许多当地农民一样,敲着秤盘走村串户收购鸭毛并集中出售。有一次,他到浙江看到鸭毛提取羽绒的生意很红火,于是购买了一台分毛机,率先做起了羽绒加工生意。
由于羽绒附加值高,类似亨利来公司的羽绒加工企业开始在贵港集聚。如今,贵港市港南区年加工羽绒羽毛总产量占全世界的22%以上,被称为“中国羽绒之乡”。“原来只是简单的羽毛加工、手工式作坊,现在正逐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贵港市港南区经济贸易局局长杨华说,目前钦南区有羽绒加工企业126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原料毛加工量7.5万吨,年产值40多亿元。
2008年投产的贵港市金弘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羽绒制品畅销亚洲、欧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副总经理许福明说:“虽然公司年销售额能达到2亿元,但主要依赖国外大品牌的订单,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大,自主选择性差。”
长期停留在半成品加工上,没有自己的品牌,羽绒产量大但利润率低,成为贵港众多羽绒企业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许福明随手拿起一个公司生产的羽绒枕说:“这个羽绒枕我们出厂售价仅为2美元,而国外品牌贴牌后售价能够高达8至9美元。”
许福明说,企业加工羽绒利润只有5%左右,生产羽绒成品利润也只有8%,利润空间小,同时受市场各种因素制约。“去年品牌商订单减少,我们整体产量也相应降低。如何更多掌握市场主动权,是目前羽绒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要想实现羽绒产业的突围,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才是出路。”陈绍平说,公司已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并将推出一系列产品。“初步估计,品牌产品推出后利润能提高15%以上。”
与此同时,当地相关部门正采取多种办法推进羽绒业的升级。杨华介绍,当地正加大对羽绒企业的技改指导力度,逐步提高羽绒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打造品牌、提升质量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探索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构建网上销售平台,打通国际国内市场。2014年,6家羽绒加工企业已借助电子商务技术,把羽绒传统的“线下贸易”,转为全新的交易所加电子商务的“线上贸易”。
“为了让羽绒产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形成集聚效应,我们正在建设万亩羽绒产业城,预计到2020年羽绒城年产值将达70亿元。”杨华说,“随着打造品牌步伐不断加快,相信会有更多本土羽绒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新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