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城市“做龙”问鼎“中国游乐业之乡”
——探寻延平农民发展游乐产业的嬗变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延平区樟湖镇的两个独具慧眼的年轻农民,合伙进城开发“龙阁迷宫”俗称“做龙”),踏上拓荒城市公园经营性游乐项目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带动毗邻的巨口、太平等乡镇农民通过“传帮带”形式,很快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生财增收产业。
迄今,延平区农民在全国约有3000多家游乐园(场),除港澳台外省份全覆盖,县城覆盖率达99%以上,游乐园(场)布点率占全国同行业的70%,带动就业30多万人,年总营业额达500亿,每年给延平区从业农民带来约10亿元的纯收入。
早春三月,记者踏访位于延平区“江南第一城”的南平市游乐行业协会“总部”,探寻延平农民发展游乐产业的嬗变之路。
“龙阁迷宫”成长记
“谁也没有想到,当年从闽北山区‘舞’向大城市的‘龙’会越‘舞’越大。”南平市游乐行业协会会长陈明源深有感触地说。
1987年,樟湖镇溪口村村民廖连生和老乡吴新福北上苏州,在虎丘建起的一座巨型“龙阁迷宫”——那是个富有民族特色、外观呈龙形,阁内用毛竹、木板、玻璃镜等物件分隔组成多个大大小小的“迷宫”,并配置以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新潮的电动游乐机等时髦装备。
很快,廖连生成功的示范效应就显现出来了。延平区樟湖、巨口、太平等3个毗邻乡镇农民纷纷结伴集资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公园,将“龙阁迷宫”开枝散叶。
后来,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从1993年开始,廖连生的同乡们纷纷开始转型做机械游乐设备。5年后,游乐业开始由陆地乐园向水乐园、海洋公园、海底世界等发展,投资额几千万元乃至几亿元。
得益于起步早、进去市场的时机好,再加之游乐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有准入门槛,延平农民这种“母鸡带小鸡”滚雪球式的成长方式,使“龙阁迷宫”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类游乐项目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公园。
抱团取暖谋发展
去年10月底,南平市游乐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延平区召开。成立行业协会抱团发展,对他们而言,早已寻思良久。
在抱团取暖之前,延平籍游乐业业主遇到最普遍问题就是同行间激烈的竞争。陈明源说:“粗略估计,目前全国20%城市里的游乐产业都是延平人间的相互竞争。”
与其他行业不同,游乐业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业者常采用租赁土地,一次性投资游乐设备等方式进行前期投资,然后长期收益。“这种投资千万元以上级别的游乐设施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往往出现第二家就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了。”陈明源这样解释。
陈明源认为,行业协会的建立能带来这样诸多方面的收益。首先即是资源的整合。“南平籍和延平籍从业者都不少,在全国的布点也多,总体发展体量大,协会要做的就是资源整合。”
其次是相互间的经验借鉴。据了解,大家正借助行业协会,逐步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互通有无,并以此来促进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行业协会的建立,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同行间的恶性竞争。”陈明源说。
打造“游乐业之乡”
今年3月28日,上海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始售票。当日,开幕首日票开卖即被秒杀,售票系统一度瘫痪。
“有了文化内涵,游乐行业才有灵魂。”谈及迪士尼乐园取胜的秘籍,在南平市游乐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学政看来,最关键的要素其实就是两个词:规模化和文化内涵。
“纵观这些年的发展,现今整个游乐行业呈现出主题与建筑文化需求双高的发展趋势。”陈明源则分析认为,一方面对游乐园的主题和建造要求越来越高,譬如要求要有不断更新的主题乐园。另一方面,行业对于文化元素注入的要求也更高了。
然而,就目前来看,由当年原始简陋的参观型游乐园,转型成如今主打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大型游乐园,在数量上和单个人规模上早已占据优势的“延平籍”游乐园、场在这两方面明显还存在不足。
“在文化内涵与主题创意项目上没有太多的投入,规模上很难与欢乐谷、宋城旅游等国内大型主题公园相提并论,文化创意上更是完全无法与迪士尼乐园等国际级大鳄竞争。”在延平区工商联主席骆爱珠看来,普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长期性的战略规划,导致延平缺乏能够形成品牌效应的知名游乐企业。
经济进入新常态,对这个有着极大发展潜力的延平“做龙”产业也面临着新考验。好在他们中的有识者和当地政府的未雨绸缪从未停止。
“我们一方面通过优化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与鼓励在外游乐企业在延平设立总部,引导相关企业向总部大厦集聚。同时,设立游乐产业发展基金,并借力旅游产业实现游乐产业的转型升级。”延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嘉明说,区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引导游乐行业协会借助延平游乐产业遍布全国的优势,用独特的游乐文化品牌形象,着力打造“中国游乐业之乡”。(唐亚新、詹国兵、张李子)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