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军区党委召开九届十八次全体 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军委和北京军区党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袁纯清出席并讲话。他强调,省军区各级党委班子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抓住听党指挥、履行使命、安全稳定三个重点,统筹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兴晋富民与兴武强军的高度统一,努力开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局面。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张少华作工作报告。省军区司令员刘云海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秘书长李政文,省军区领导张韧、曾广超、黄献军、赵冀鲁、李竞、谢新宁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11年省军区在北京军区党委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官兵,紧紧围绕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重心下移、重打基础、重抓基层,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新成效,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党委班子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部队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后勤装备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军地关系密切融洽,部队整体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会议强调,2012年全区部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军委、北京军区党委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着眼忠实履行省军区担负的核心使命任务,紧紧围绕迎接 “十八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这件大事,以听党指挥、履行使命、安全稳定三个重点为统揽,继续坚持重心下移重打基础重抓基层的工作指导,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部团为重点的基层建设,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努力实现省军区部队整体建设水平新提升。
袁纯清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省军区2011年工作。他说,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决策指示,团结带领广大官兵,真抓实干,顽强拼搏,圆满完成年度任务,部队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各方面有创新、有突破、有亮点。实践证明,全区广大官兵、民兵预备役部队,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不愧为推动转型跨越的重要力量,维护和谐稳定的有力保证,党和政府完全信赖的坚强柱石,省委、省政府对省军区的工作是满意的。
袁纯清对省军区新一年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部队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理论武装上下工夫,紧紧抓住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核心,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打牢思想政治基础,营造浓厚政治氛围。在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下工夫,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精神追求和良好道德风尚。在营造和谐氛围上下工夫,大力传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党情教育,为加快转型跨越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喜迎十八大的浓厚氛围。
二要坚持党管武装原则不动摇,认真解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大局,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要认真履行统思想、把方向的职责,真正成为抓武装工作的明白人带头人。要完善军地齐抓共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机制,推动党管武装工作向基层延伸,创新党管武装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党管武装工作规范化、经常化。要强化保障支持,对军事机关日常运转、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和建设、国防动员教育以及兵役工作等经费,要纳入预算、统一保障。
三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进一步提高部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把部队建设的基点放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上。打牢民兵预备役工作基础,全面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军事、组织建设,加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建设,确保有任务随时能够拉得出、起作用、战得胜。提高军事训练质量,特别要着眼我省山区、矿区、林区多,森林火险、地质灾害多,安全生产压力大的实际,抓好适应性和实用性训练,提高应急能力。
四要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推动转型上有新作为,发挥部队指挥统一、行动高效的优势,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绿化造林工程、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和灾害治理、地质抢险,以实际行动为转型跨越献智出力。在改善民生上有新作为,发挥部队官兵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山区“一村一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协助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医疗下乡、捐资助学等活动,动员民兵带头学习运用科技知识,争当新型农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新作为,大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关心关爱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认真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会议还对省军区2011年度在军事训练、安全管理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来源:山西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