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质监局充分发挥其作为全省质量工作主管部门和质量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在收集整理各成员单位已有数据资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基础上,结合检测检验结果,立足第三方客观视角、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按照大质量科学架构对2015~2016年山西省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等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统计分析,编制形成《山西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该省经济社会运行的总体质量水平及主要问题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年以来,山西省以质量促转型、向质量要效益、抓质量保民生,质量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基础作用和核心地位日益显现。该省围绕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加大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总体质量水平稳中向好,制造业、蔬菜、畜禽和水产品产品质量均高于目标考核指标,但个别区域、个别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省上下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狠抓专项整治、风险管理、诚信建设等重要节点,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发展水平日益提升。
《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山西省要围绕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标杆、企业创新,努力把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打造山西创造、山西质量、山西品牌,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为不断塑造山西美好形象、逐步实现山西振兴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报告》提出八大政策建议为质量发展把脉。
统筹各领域的质量提升。全面推进“山西产品”质量提升,优化“山西服务”用户体验,强化“山西工程”监督管理,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
开展“标准化+”行动。争创标准化改革综合试点省,以全省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抓紧组建高端装备制造、煤层气、新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前沿技术研究,支持构建“山西智造”系列标准,增强山西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快企业质量创新步伐。要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工作的服务功能,结合山西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找准定位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大胆改革创新,有效增强全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山西工匠”评选机制,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
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和规范认证、检测市场,深化对认证机构、检测机构、获证组织、获证产品的监管管理。推动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绿色认证等自愿性认证,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搭建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为各行各业提供基准统一、通用开放、权威可信的资质评价服务与管理保障。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和重点服务项目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
打造区域品牌标杆形象。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开展系列活动,扩大山西品牌的影响力。深化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合作交流,开辟区域合作新领域。推荐一批特色明显、效益突出、品牌带动力强、产业聚集度高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申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
完善一批质量法规政策。突出依法治质,明确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质量工作法治化进程。制定《山西省质量管理条例》,积极参与农药残留标准制修订,完善交通运输地方标准规范,健全地方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深化部门合作,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联动机制,力争将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坚定“以质取胜”的新理念,使之成为山西加快“质量强省”诚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加快制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规划,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分类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个人讲诚信、企业守信誉的良好社会环境。(本报记者秦海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