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金融业将成山西基础性和关键产业


时间:2015-07-22





《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发布 将太原打造成为中西部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

  为深化全省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7月17日,《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发布,提出“将太原打造成为中西部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这一目标。

  金融产业将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产业

  2015年至2020年我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 GDP 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产业。融资总量显著增长,2020年社会融资总量达到6900亿元,间接融资突破4200亿元。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力争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市场体系。普惠金融不断发展,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全部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驻晋分支机构业务规模在本系统内排名不断前移;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现货以及商品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将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将太原打造成为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全省金融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进一步完善。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新兴战略行业

  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战略行业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在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效应的地区,试点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为民间资金借贷提供登记、合约公证、资产评估等服务,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工作,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和非法集资。

  提高对重点行业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

  提高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金融支持。

  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融资。重点加大对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和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金融服务,推动“煤炭革命”。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针对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落实差别化的资金扶持政策。推动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改善民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社区银行、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

  逐步建立贴近各类客户需求、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理财产品,支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创建“信合便利店”“农金服务站”,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流动服务车”,积极开展“两权抵押”(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向乡镇以下延伸金融服务,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开展“惠农卡+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享受刷卡消费、转账结算、资金汇划等便利的金融服务。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机制,发展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扩大贫困学生助学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医疗保险,推进建筑施工、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公共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的金融支持。

  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

  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新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布局重心从物理性网点建设向信息化网点建设转变。

  发展现代支付体系,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各类区域性电子支付系统为补充的电子支付网络的支付清算能力,提高经济运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优化企业和居民支付环境。建立地方金融统计体系,为全省金融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监测数据。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建设、金融业务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增强竞争优势。(李静)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