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千家万户的食品问题归结为“菜篮子”工程。“菜篮子”工程是一个概念,生产、流通、销售,所有的环节都涵盖在内。另一方面,农产品在进入市民菜篮子、饭桌之前,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流通环节。流通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一头连着生产者,是衔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纽带。
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区,是山西省商务厅根据商务部要求,结合山西实际,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山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设,助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综合示范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山西省“菜篮子”工程升级换代展开了一幅新蓝图,大流通、大市场的体系渐显。
与产地“零距离”对接,抢“鲜”抢快
太原市学府街山西大学北门外不远,有一家“九牛私家牧场”学府街直销店。每天晨练后,过去买两杯鲜奶回家喝是周边山西大学、省地科院和中铁三局不少老顾客的习惯。与此同时,在城市最北边的尖草坪柴村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区内,十几辆装满刚生产出来的巴氏鲜奶的冷链车悄然出发,分赴位于市区内的20余家直销店。从挤奶、加工到消费环节,两个小时完成全部程序。这是省商务厅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区的一个成功例子。
据山西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负责人介绍,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它以晋中盆地为基础,以晋中市为依托,涵盖太原市和吕梁市的部分地区,集中连片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具体范围包括晋中市、吕梁市的汾阳市、孝义市、文水县、交城县和太原市的清徐县、小店区、晋源区等县(市、区)。从上述范围来看,大晋中示范区内不仅农业基础较好、流通基础较实、消费需求较大,也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大晋中示范区的建设,以整合农产品市场资源为基础,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库、恒温库房、交易大厅、配送中心、加工车间、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分拣加工配送中心、零售终端网点等;农村市场体系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配送中心、改造或新建仓储库房、新建或扩建生鲜便利店,购置的设备主要有生产设备、信息设备和冷藏运输车辆。22个县(市、区)29家承办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40个,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农贸市场3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12个,农村物流配送中心2个,乡镇商贸中心4个,产地集配中心7个,社区零售终端网络6个,社区直销网点500个,流动车载网点200个,外销出口项目3个,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1个。
这样的建设规模,在山西省历史上是第一次,涉及人口867万人。换个角度说,全省四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会得益于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区的建设,对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品质、农民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双“管”齐下营销
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山西省充分发挥大型流通企业的产销衔接作用,通过建立基地扩生产,大力发展连锁、加盟、农超对接等多种合作模式促销售,切实打通了加工和销售终端间的通道,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运营带动机制。以美特好超市、田森超市、九牛牧业、六味斋、太谷通宝醋业、金谷批发市场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美特好超市在清徐、太谷、吉县等地建立了49个生产加工基地,年采购直销蔬菜、水果4万吨;在内蒙古、河北以及省内建立85个零售门店,带动当地农户发展,促进山西省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新了流通模式。首先是畅通农批对接主渠道,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游与主产区对接,下游向零售终端延伸。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区采取自产自销、签订协议订单等多种形式,搭建农批对接平台,不断强化市场与种植基地的协调和发展。其次是深入开展农超对接,鼓励超市增加对接合作社和对接品种数量,扩大对接销售规模,引导自建生产基地,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规模。目前,山西省连锁超市对接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近3000个,实现生鲜农产品销售额20余亿元。再次是发展社区直供直销模式,在现有蔬菜零售网点不足的城市社区发展社区菜店、生鲜超市和车载市场等便民零售直销网点,便利居民生活。晋中市丰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原市100个社区设立平价直销车,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绿色、便宜的新鲜蔬菜,深受太原市民欢迎。第四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销售网络一体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太原唐久超市有限公司开设“唐久京东网上大卖场”,依托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24小时将商品送至消费者手中。
同时,山西省积极打造跨区域产销链条,重点建设广州、北京、满洲里、漠河等外销平台建设,在北京设立了山西名优特商品展销中心;坚持走出去,开拓国内农产品市场,先后在北京、武汉等8个城市举办了“山西品牌中华行”,签订供货合同突破10亿元;做好境外市场开拓工作,组织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等境外展会。目前,山西将军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祁县耀华果业有限公司、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企业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泰国、印尼以及欧盟等国家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产销渠道。
政策和资金齐上双惠扶持利农利民
位于太原市东北角的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地方较偏,但是客户不少。王宏江是在山西发展几十年的外省人,一直在古交做调味品生意。不久前,他在丈子头置下了位置不错的门面房,他认为,在这里发展有前景。
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经理周丁介绍,园区于2012年投资8.8亿元开始建设,2014年4月试营业,有6000平方米的恒温库、1万平方米的冷库,无论面积还是设施,都是省内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的龙头,可实现年交易额60亿元。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填补了太原北部市场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空白,目前业务已经辐射到忻州、阳泉、吕梁等地,与南屯菜市场形成了一南一北的互补形式。不仅可以节省物流成本,实现南货北销、北货南运和产地直销,还能平抑物价,使“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现状得到改善。
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农产品现代流通建设持续、稳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整合各方面力量,把资金和政策集中起来使用,催生出新的生产力,是山西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综合示范区的四十余个建设项目,总投资逾17亿元,政府的补助资金为1.6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冷库、恒温库房、交易大厅、配送中心、零售终端网点、冷链运输等,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山西省农产品现代流通水平,提高了消费者的商品消费品质。
周丁说,现在政府对涉农行业和企业的扶持环境越来越好,山西省市商务、发改委和农业等部门经常和我们联系,开座谈会,请大家提意见和建议,并在市政建设、土地、规划方面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我们有了干劲,更对未来充满信心。
农产品大流通体系雏形显现多方共赢
作为山西地势最平、农业自然条件最好、消费人口最多、消费水平最高、农民人数最多的大晋中区域,解决“卖难买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搞好流通、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是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晋中示范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资源得以整合,以构建产销衔接链条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直销网络;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大型批发市场辐射带动能力;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正在形成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晋中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有效化解了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集配中心项目建设,满足了市民对蔬菜、水果、肉类等鲜活农产品的供给。
通过打造晋中示范区,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生产记录管理,依据农产品流通相关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贴标识,创建品牌,实现合作社产品质量可追溯。美特好超市、田森超市等企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超市需求统一采购种苗、统一采购和使用农资、统一记载田间档案、统一采收产品、统一检测农残。
通过晋中示范区的建设,实现了生产者和零售企业的双赢。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管理人员直接进大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新鲜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
通过晋中示范区的建设,依托承办企业发展自有生产基地和合作生产基地,以项目地为中心,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提高了产销组织化程度,稳定畅通了农产品产销衔接渠道,创新了农产品流通模式。
通过晋中示范区建设,政府部门的投资带动社会投资40亿元用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就业人员达5万人,带动农户达10万户,打造60条农产品流通链条。
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说,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和公益性程度,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和公益性保障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健全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交易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城乡互动、保障有力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山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落实山西省《关于发展商贸流通扩大消费的若干意见》的社会实践。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我们不能仅仅从简单的农产品流通看示范区建设,而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示范区建设,要看到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用心把大晋中农产品现代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做好,才能让大晋中示范园区真正起到引领山西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作用,从而带动全省农产品的现代流通,为山西经济提质增效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