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旅游作用日益凸现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梁晓丽 岳晋峰 姜剑波    时间:2016-01-14





  近两年,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旅游产品品位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业对山西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正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文化旅游受青睐


  旅游业与农业、林业、体育、会展业等紧密融合,使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此外,传统观光型景区占主导的格局正在改变,生态休闲等新兴旅游产品比重越来越高,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得到重视。据了解,2011年至2014年,山西高等级文物类景区从31处增加到38处,自然风光类景区从24处增至34处,工业旅游点从3处增至7处。五台山、平遥古城等文化景区已由单纯的观光型,发展为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正向功能、要素齐全的旅游目的地发展。2013年2月,国内首部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上演。2014年,观演人数达36万余人次,收入近4800余万元。此外,《又见五台山》、《太行山》等演艺节目相继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


  山西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古建、自然生态良好,随着旅游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深受游客喜爱。2011年至2014年,山西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从1500万人次增至250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90亿元变成150亿元,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大贡献。


  同时,与旅游相关的文化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年夏天,左权县举办了为期40天的“消夏避暑节”,举办地“日月星生态庄园”天天满员,自驾游客甚至在庄园内搭起帐篷过夜。平遥“中国年”、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云冈国际文化旅游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山西面食节、晋商社火节、云丘山红叶节等,这些代表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也让山西游摆脱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


  加大文化旅游投入


  近年来,山西省对文化旅游业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强势进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换挡提速,也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煤炭领域资本外流曾是山西人心中的“痛”,如今,煤炭资本大量进入文化旅游业,成为山西特有的一道风景。


  煤炭企业投资旅游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介休市三佳集团开发绵山、阳城县皇城村村办煤矿开发皇城相府为代表。10余年来,皇城村投入3亿元修复相府景区及建设景区配套的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


  近年来,大同市民营煤炭企业巨遨集团投资10亿元用于芦芽山景区开发,欲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香格里拉”,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上缴利税1.5亿元;阳城县阳泰煤业集团对蟒河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投入资金8.66亿元,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晋中榆次北山煤业投资9.9亿元开发乌金山森林公园和乌金山欢乐谷,并引进深圳华侨城联合经营游乐中心,门票年收入达40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山西共有215家资源型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休闲度假区和娱乐设施,总投资高达4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700亿元。


  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文化旅游,缓解了山西旅游产业投入不足的困境,也推动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几年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打造全新“晋善晋美”


  前不久,笔者出差乘机时,遇见广西的薛姓老人,得知身旁坐着山西人,老人赶紧问:“像我这样刚退休的老人真的可以免费游山西?”“60岁以上都可以,实行两年多了。”“那山西挺有魄力,舍得这么一大块收益。很多地方70岁以上才免费。”


  2013年4月,《关于推动“美丽山西休闲游”的若干措施》出台,4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景区景点及35家集体和民营景区景点自愿参加执行“旺季八折,淡季六折”的优惠。省外一些旅游企业,一改对山西旅游成本高的印象,纷纷组团入晋。


  在运用市场化手段营销的同事,山西旅游业还大力宣传山西文化旅游业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软硬件水平,传达给游客以全新的认知。


  2011年,山西省旅游局最终确立“晋善晋美”为山西旅游主题形象新的宣传口号。从2012年开始,采取省、市联合的方式,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推广。2013年,“晋善晋美”被《环球时报》评为全国10个最受欢迎的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之一。


  2013年至今,山西省旅游局组织各市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媒体先后奔赴22个省区市和香港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推介,2000多家旅行社参与推介、对接、签约,1000多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做了报道。此外,山西利用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的契机,邀请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名国外、境外旅行商到山西踩线考察,举办山西国际旅行商采购大会等,大大提升了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