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阳城县紧紧围绕“就业增说、富民强县”的总目标,以“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为抓手,积极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煤与非煤并举,“一产突出抓蚕桑、二产突出抓陶瓷、三产突出抓旅游”的转型发展思路,阳城县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磨董旅游公路沿线是“十二五”期间阳城县立足于全域旅游而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磨董美丽乡村示范带以道路联通的方式,将东冶、蟒河、河北、驾岭、次营、董封6个山区乡镇不同的风景从西向东串珠成链,整合成为一个百里画廊大景区。次营镇庄头村就是磨董旅游公路上规划建设的一个特色乡村旅游点。今年,村里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阳城县“围绕农民抓旅游、围绕旅游做农业”的思路,立足于“特色”“体验”,举办首届葵花旅游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打造磨董旅游公路沿线百里画廊美景,让更多的山区群众依托旅游发展就业增收只是“十二五”期间阳城县积极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的众多举措之一。“十二五”期间,阳城县立足新常态、新形势,把“就业增收、富民强县”作为发展的总目标,以“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为抓手,坚持煤与非煤并举,“一产突出抓蚕桑、二产突出抓陶瓷、三产突出抓旅游”的转型发展思路,加快构筑新型、多元、稳固的产业体系。煤炭产业持续强化企业现场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稳住了阳城县经济的基本面。蚕桑产业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积极推行鲜茧议价收购机制和优质方格簇化蛹直补政策,促进80%的行政村、2.5—3万农户、6—7万农民稳定增收。陶瓷产业着力在“扩规模、拓领域、提档次、抓配套”上下功夫,引进的晋陶、三英、星光等一批文化瓷、建筑瓷等项目顺利投产达效,“要素集聚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多样化、生产链条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总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实现1.5万人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旅游产业按照“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天官王府等骨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创建,全线贯通磨滩至董封旅游专线,打造叫响“悠然阳城”旅游品牌,带动相关就业2.5万人。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阳城县还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实施了张峰一干渠、西冶水电站、演礼快速通道、城镇集中供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功能更加完备。
2015年,阳城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5亿元,比2010年增加30.9亿元,年均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6亿元,比2010年增加4.1亿元,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9元,比2010年增加10034元,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7元,比2010年增加4832元,年均增长12.6%;阳城县三次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比重由2010年的4.3:67.3:28.4调整为5.8:57.7:36.5。同时阳城县也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以及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众多国字号荣誉。(阳城县信息中心 张向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