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引领西部创新创业潮头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静    时间:2015-09-06





 这里,平均每天诞生44家企业;

  这里,平均每月新增加100多家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

  这里,有YOU+青年公寓、36氪基地、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优米网等一大批“重量级”新型孵化器扎营……

  这个迸发着澎湃创业创新活力的地方就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

  记者近日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获悉,受创新创业政策、商事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推动,以及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利好影响,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8044户,同比增长59.76%,新增注册资本338.87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771户;新增各类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609家。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建设水平和企业数量居四川省首位、全国前列。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四川省、成都市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成都高新区不仅为成都市、四川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当引擎、挑大梁、做贡献,更是为我国中西部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

  迎机遇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6月11日,对成都高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日子:国务院发文批复了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之后国务院批复的中国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批复中,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同意将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将全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包括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六项政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推广实施的四项政策:即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政策、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政策、技术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政策。此外,国务院同意,成都高新区还可结合自身特点,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新型创新组织培育、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随着成都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尘埃落定,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建设示范区战略定位和目标为总揽,增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强化规划指导、组织保障,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大力发展新业态,积极推动创新成果扩散,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平台和区域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构建“统筹推进、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体系。

  目前,成都高新区根据国内先进示范区的经验,结合成都实际,正在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示范区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们计划用6年的时间,力争到2020年,形成以成都高新区极核引领、支撑全域成都乃至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范毅表示,将立足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起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创业发展为核心路径,以业态创新为重要模式,以国际化为主要方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促改革 简政放权构建服务型政府

  实际上,之所以能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成都高新区多年来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园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密不可分。

  20多年来,成都高新区以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在法律、政策、机制体制、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优化建设发展环境,实现了园区创新发展。自国家提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来,成都高新区更是勇立潮头,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今年1月1日,成都高新区率先在辖区内登记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实行“三证合一”和“一窗式”的审批制度,将原有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由工商、质监、国税、地税部门并联审批、各自发证(照)的模式,改为不再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而在营业执照上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仅核发加载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的营业执照。实行“三证合一”新政策后,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将不用再分别跑手续办审批,只须要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全部搞定了。

  “这项举措的实施,极大地优化了政务服务,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让社会投资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副局长孙秀蓬介绍,今年下半年,成都高新区还将采取一系列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的举措,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支持“个体转企业”,支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在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方面,还将进一步强化股权出质、股权出资和动产抵押登记、商标权抵押等登记服务职能,支持民间投资和企业融资,为创业者们扫清创业障碍,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和开拓、创新的市场氛围。

  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改变中小型企业“钱紧、钱贵、难融资”的现状,成都高新区不断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通过加快区域性金融机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推荐融资穿品、创新融资方式等措施,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向园区内中小型科技企业惠及。

  截至2014年底,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帮助2700多家(次)企业获得111亿元担保贷款,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由财政出资8000万元设立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完成24个项目投资共计4542万元;以7亿元股权引导基金投入,建成高投系和银科系基金群,募集社会资本50亿元,充分体现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截至2015年7月,已帮助26家企业上市,其中创业板9家,另有3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据成都广达的财务负责人透露:“以前没少为资金短缺而“跑断腿”。我们公司从财务、知识产权和产品销路上都没有任何问题,却屡屡在贷款抵押物上面栽跟头。直到2013年在成都万达找到了盈创动力,通过“成长贷”将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拿到了500万元贷款才算解了燃眉之急,同年销售额就突破上亿元。”

  “‘成长贷’是盈创动力众多债权融资服务产品中的一种,该产品的运营模式可以总结为‘一库’‘一池’‘一办’‘一会’。”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悦介绍,“‘一库’是信息库,7000多家小微企业以及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53家金融服务的信息与需求,‘砍’掉中间环节,让投融资双方直接面对面,提高融资效率;‘一池’指的是风险分担资金池,政府设立风险补偿金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建立风险资金池,建立贷款分担机制;‘一办’‘一会’分别是指管理办公室及项目专家评议会,聘请科技专家和产业专家对企业和项目从技术先进性、成长性等角度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平台还构建了“梯形融资”的服务体系,提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合方案,量身定制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投融资需求。

  随着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邱旭东认为政府还要进一步减少干预:“市场化的特点在于投资人在投资行为中分享成功,也承担风险。项目的投资价值要靠投资人自身去判断,政府不能也做不到甄别调查每一个项目。只要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足够多,逐步完善投融资的机制,即便少部分企业成功,那么投资人仍能获得丰厚回报。”

  建平台 众创空间遍地开花

  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牵头制定了并发布了《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研究拟定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支持创新创业,设立创业扶持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创业载体打造、创新型孵化器引入、创业服务平台搭建、创业活动开展和氛围营造等。此外,还启动了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打造创业天府旗舰。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完成了对南区天府软件园F区建设方案,并在8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其中F1区域作为创业核心街区,主要聚集创新型孵化器、创业苗圃以及公共技术、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国际交流、政务服务等综合创业服务平台,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成都创业一条街;F3作为创业金融聚集区,借鉴盈创动力现有模式打造盈创动力二期,聚集创业资本和“互联网+金融”等要素;F2、F4、F5、F6、F7等五栋作为孵化器和加速器,分楼宇集中聚集移动互联网产业、集成电路设计、游戏动漫、云计算、智能硬件、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业企业和成长型企业;F8作为综合服务配套楼,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高新区永久会场、创业沙龙、创业者主题餐厅等。在高新西区,还规划有30万平方米的青年创业公寓,将围绕打造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作为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本土大学和科研院所教职工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载体。

  7月18日,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启动的“创业天府菁蓉汇·中关村”活动上,成都高新区首次对外发布创业天府旗舰项目——“蓉创广场”规划布局。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天府旗舰,而其核心则是“蓉创广场”众创空间。此次在京签约的“蓉创广场”首批入驻项目,可谓“众星云集”,优米网、You+公寓、36氪、北京软交所等一大波“明星”阵容签约将抱团入驻。

  此外,成都高新区与美亚创新促进会、合创新业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成都-硅谷国际孵化器”,孵化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其中首期2000平方米将于2015年完成,预计容纳项目超过15个,项目50%来自四川省外及海外。据了解,天使汇、光谷咖啡、柴火空间等创新型孵化器也有意向入驻。

  不仅是国内外知名新型孵化器的入驻,蓉创茶馆、锐成芯微集成电路众创空间、蛋壳众创NEXT创业空间、抱团训练营等本土特色的众创空间也在成都高新区快速涌现。

  有着浓浓成都特色的“蓉创茶馆”,让一个原本“摆龙门阵”的茶馆,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流连忘返之地。

  “有生意也有生活”。全国首家纯民营创业孵化社区天府新谷及“蓉创茶馆”众创空间的创始人王明新介绍,“蓉创茶馆”是在传统国家级孵化器天府新谷中孕育。有着40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的天府新谷目前入驻企业523家,创业者11000余名,可以提供研发、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服务的同时,也有餐厅、娱乐设施、公寓,已经形成了工作、生活、创新创业一体的生态圈。王明新将天府新谷的线下服务打包在线上呈现,并且更新升级了线下服务,覆盖更多创业的需求。

  事实上,在成都高新区,类似于蓉创茶馆这样的民营孵化器已遍地开花,有的虽不如政府搭建的孵化器那样功能齐全,却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反映了成都高新区的“大孵化观”:政府办孵化器与社会力量办孵化器互为补充,所有孵化器不分类型、不分投资主体和形态,只要为高新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载体和服务的,均纳入高新区孵化器网络体系,享受孵化政策支持。

  “如今的新型孵化器已经逐步摆脱了早期政府保姆式的服务,摆脱了对场地和各项优惠政策等物理依赖,走上了科技与资本的有效融合、引进与本土发展有机结合的转型道路,把创业真正引领向高和新。”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说。

  除了推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成都高新区今年上半年还新认定了环境与可靠性测试、细胞培养、校准与检测、移动广告、广电网络技术测试、多语术语信息管理、高端聚焦离子束应用7家公共技术平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累计认定公共技术平台56家,其中电子信息类33家、生物医药类23家。

  聚人才掀起大众创新创业高潮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重要因素,成都高新区近年来在吸引人才,培育孵化企业方面独树一帜。成都高新区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创业天府”行动,持续推出“创业天府·菁蓉汇”高新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引进飞马旅、黑马会等国内外知名赛事,充分营造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其中,最为出名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菁蓉汇”,已经成为“蓉漂”的首要聚集渠道。

  据了解,该活动以路演为主要方式,在不同的城市先后举办了50场系列活动,目前已经成功吸引了近万名创业者参与,帮助225个创业项目获得26.6亿元注资。知名创投机构清科集团近期发布报告称,成都已跻身我国“3+2”创新创业格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

  在这一系列措施因素的促进下,截至6月底,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创业企业609家,同比增长109%,其中一般科技创业企业449家,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0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54家。成都高新区在孵企业累计已达4319家,孵化体系建设水平位居四川省首位、全国前列。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等实际举措,吸引并支持‘蓉漂’、创客进行创业、创新。上半年,我们引进了大学生创业项目116个,协助40家大学生企业申请了一次性创业补贴,深入四川大学等高校开展了10次大学生创业宣讲。”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李岗说,我们还启动了1300平方米的“O2O大学生创业汇”的建设,预计10月正式投入使用,可聚集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家。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吸引大学生创业项目943个,带动大学生就业超过6500人,孵化培育年产值500万以上的项目有12家,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项目有2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家。

  今年下半年,成都高新区将加快推进“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继续做实“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打造创业要素密集、创业主体繁荣、创业平台高效、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文化浓郁的具有成都高新区特色的创业体系,力争年底前引入创新型孵化器10家,引进各类科技创业企业50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00人以上。

  根据成都高新区制定的《“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要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路径资本化、建设运营市场化、创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聚集各类科技创业人才5万人,孵化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家,新增上规企业500家;建成孵化载体600万平方米;聚集各类金融机构1000家,努力把这里建设成新兴的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再出发辐射西部整体发展

  面对着喷涌的创新创业大潮,成都高新区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

  “在双创时代,特别是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良好,政策优势更加明显,广大企业将获得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范毅表示,成都高新区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先行先试,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月16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调研组赴成都高新区开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题调研和宣传活动。调研组要求成都高新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做出示范。

  在成都高新区人看来,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范毅认为,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对高新区的未来至关重要,“未来高新区的创新除了商业模式、组织形式的创新之外,仍需增加科技含量,主要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

  结合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成都高新区站在政策叠加的新起点。“希望能为整个西部发展树立创新的样本,并且辐射带动其他西部地区的发展。”范毅说。(本报实习记者李静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