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创救灾物资分配数字模型 让救灾款物发放走向精确


时间:2011-12-23





12月22日,今年中央下发我省第一笔冬春救助资金4.124亿到位,元旦节前将下发至我省各受灾市县。这么大笔资金如何分配?有没有相对科学的依据?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省减灾委办公室主任)王绪恩拿出几张图、几张表,每个受灾县和受灾市应该分得资金的权重一目了然。

  这些图表是根据我省民政系统在全国首创的救灾物资分配数字模型绘制而成的。随着这些图表的绘制,我省救灾资金和物资的发放也从模糊逐渐走向精确。

   救灾款物“多退少补”

  今年春天,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夏天,部分地区遭受干旱;夏秋相交,暴雨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又袭击我省部分地区……今年以来,全省21个市州171个县市、区4544.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如何根据当地灾情轻重给予相应的资助?缺粮人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数据。

  “你看,这个市的缺粮人数就明显报高了。”王绪恩拿起全省21个市州缺粮人数分析表。图表的X轴是21个市州,Y轴有四个数据:冬春需救助人口(万人)、倒房户数(户)、农作物绝收面积(千公顷)和需救助人口占农业总人口比例(百分比)。每个市州的这四个参数都会在表格上显示出来。

  “这四个参量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将全省所有市州的情况列在一个表上,所有情况一目了然。比如,倒房户数很多,需要救助的人就必然很多,因为这部分人即使筹集了一点钱,可能也需要用于修房上,缺粮人数就可能增加。但如果倒房户数不多,却有很多需要救助的人口,救助人口占农业人口比例也过高,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默认他们报灾情报严重了。”王绪恩解析说。

  对缺粮人数的研判,直接影响到下拨救灾资金的多少。根据省民政厅现行的救灾公式,下拨多少资金主要根据当地财政水平和受灾程度来判断,财政水平占20%,受灾水平占80%。由于财政水平依靠人均财力和财政困难程度研判,而这都是从省财政厅拿到的固定评估数据。因此,对每个市州来说,要分得多少救灾资金主要看受灾程度。公式显示,这80%具体包括三个数据:农业人口、缺粮人数和缺粮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的百分比。显然,缺粮人数这个指标权重不小。

  电脑中excel表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个受灾县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最后应给救灾资金。记者发现,相对于这些受灾县原来申请的救灾资金,有的县救灾资金被调低了,有的县则增加了。

  模型延伸

  县区一级“如法炮制”

  “奔波”是肩负救灾职能的人最大的感受。每次灾情来临,前往灾难所在地实地调查灾情,是他们工作的重要内容。问题在于,每到一个地方,民政厅救灾处工作人员所能调研到的农户数量都是有限的。“比如前不久的秋汛,渠县、平昌的倒房户多到6000-7000户,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家一户去查看灾情。”王绪恩坦言。

  分管民政厅救灾处的民政厅副厅长张力曾长期在无线电领域从事科研工作,长期的理工科思维促使他在处理问题上注重理性和精确化。在他的提议下,民政厅救灾处从去年开始救灾数字模型的探索之路。

  去年开始制作的这张全省缺粮人数分析表和资金分配的公式,得到了全省民政系统上下的一致好评。“有些市州民政局的同志会跑来咨询给他们的资金为何会那么少?我拿起这张图表,他们就无话可说了。”王绪恩笑呵呵地表示,自从有了这套科学的救灾物资和资金分配工具,他在资金分配上的压力少多了。

  今年,他们吸取了去年的经验,不仅仅停留在市州一级的数字模型分析上,针对重点市州,还制作了详细的各县市区的数字模型,在分配上更加精确化了。

  网络监控

  进出物资每包都有“身份证”

  合理分配财物是救灾处面临的一项任务,而随时知道有多少物资可以调控也是救灾精确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12月19日,27辆重型大卡车徐徐驶出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在整个物资装运期间,没有人对物资进出登记。因为,这样的工作已经完全由电脑自动完成。这是一套类似超市进出货的装置。所有的救灾物资被打包,每包都有自己的条形码,进仓、出仓只需简单扫描即可。管理人员打开该库电脑,随时可以知道现在库里现存多少救灾物资。

  这样的功能并不仅仅只是在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才拥有,随着我省各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的建设,各地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也开始陆续上马这套装置,并实现装置间的全省联网。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如果完成了,到时在省减灾中心就可随时了解到全省有多少救灾物资。同时,我们库里也有一套配用系统,可以查看全省当时的救灾物资储备。”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主任姜波说。

来源:四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