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到广州厦门取经公交建设


时间:2012-02-06






今年一季度,成都将率先启动二环路的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怎么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建设?2月3-5日,成都市建委牵头,由规划、交管、公交公司、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设单位等代表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对广州、厦门的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进行了考察。

  “广州和厦门的快速公交行驶时速能达到30-6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跑完28公里的成都二环只要45-60分钟,而现在需要2个多小时。”参加考察的成都市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容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将是成都公交的未来发展方向。

  广州

  快速公交

  改造既有道路公交车跑中间

  道路公交车道在中间

  与成都的公交专用道和车站均在道路两侧不同,广州的快速公交线路,无论是车站,还是快速公交道全部在道路中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尽量减少社会车辆转弯对公交车的影响。”参与此次考察的成都市公交集团营运调度处处长汪珏一语道破其中奥妙。

  车站站台长分区停车

  在广州天河路岗顶站,超长的公交站台让人印象深刻。目前广州的快速公交线路站台长度普遍都在200米以上,可以容纳15辆以上的公交车同时进站,最长的甚至达到了300米。据介绍,车站每个区域都限停几路公交。车站和道路间还装有类似地铁的安全门,以避免安全隐患。

  乘车先买车票再进站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岗顶站发现,进站口采用类似地铁出入口的闸机,乘客可以刷卡或者购票,通过闸机走进候车区。因为站台在道路中间,所以乘客出入则只能通过人行天桥、下穿隧道来实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才采用斑马线”。

  行车一分多钟跑一站

  记者随机登上一辆“B”字开头的快速公交,开始掐表计算时间;到下一站约有700多米的距离,居然只用了不到两分钟就到了。而该路段正是广州人流车流最密集的商业区。据介绍,广州的BRT比普通公交车节省约一半的运行时间,平均时速在30-40公里间。

厦门

  快速公交

  九成路段是高架未来可改成轻轨

  相比广州,厦门的快速公交系统则做到了“极致”。在厦门,快速公交系统共有3条线路,全程60.1公里,仅七公里属于地面道路,其余约九成的道路采用全封闭的城市高架桥,不仅社会车辆不能驶入其中,就连普通公交车也只能“望路兴叹”。“因为快速公交的有绝对的路权,而且全封闭的系统内没有红绿灯,所以速度更快。”厦门市快速公交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林坷奋说,为了安全的考虑,车辆限速60公里。

  “最初选择采用全高架的形式,主要还是考虑到城市道路资源有限,征地拆迁投入成本高、难度大的原因。”林坷奋说,高架桥相当于新增了一条道路,不会减少地面的车道数量,对既有交通的影响较小。

  此外,厦门想得更远的是,当快速公交的载客量加大,满足不了客流需求以后,既有的高架系统完全可以改建成轻轨等轨道大容量交通系统。林坷奋说,厦门在最开始提出使用高架时,一些市民认为可能会影响城市景观。“但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市民们发现快速公交确实方便、快捷,现在反而有不少市民在问:什么时候能修到他们的小区去”。

  BRT

  BRT是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的简称,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经验借鉴

  成都全高架不现实

  “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个是速度快,一个是客运量大。”汪珏说,目前成都二环路的快速路和快速公交到底以何种方式进行建设,还没有一个最终的方案。但通过对广州和厦门的考察,可以借鉴一些好的经验。

  “不过,在路权分配上,成都与广州、厦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参与考察的成都市规划局市政处副处长祝江力说,广州和厦门的非机动车相当少,可以少设置甚至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在成都完全不同,自行车和“电马儿”的数量庞大。

  “厦门快速公交,路权唯一、全程封闭、没有红绿灯,好是好,但要全部复制到成都并不现实。”汪珏说,但厦门在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的衔接上,就相当有可取之处,“就像一整根鱼骨头,快速公交是鱼脊,而普通公交则是延伸出去的鱼刺”,以快速公交为主干架,普通公交为其输送客流。

  据了解,考察组随后还将赴上海和昆明学习取经。而二环路“两快”(快速路、快速公交)目前已经进入设计招标程序,将于2月14日最终确定设计单位,今年一季度启动整个工程。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