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蜀都大道西段整治工程施工首个工作日,周一早高峰交通对施工区域及周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了一次“大考”。从成都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监控的情况来看,整个城区交通较为平稳,但由于施工伊始,便与地铁4号线施工“撞车”,西门片区多处施工给蜀都大道沿线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昨日,成都交警共出动800警力保障早高峰城区交通,同时,为了打通人民西路路口、中医附院路口等节点,交管部门也采取了临时禁左、禁右等交通管控措施。
交警提醒
蜀都大道施工期间,这些交管措施还将根据道路通行情况临时启用,以缓解沿线交通压力,届时,请市民听从民警指挥,根据交通指示牌通行。
中医附院路口
禁直:中医附院路口西侧辅道禁止直行进城,公交车除外;
禁左:沿一环路由北向南(由羊西线方向驶来的车辆)禁止在中医附院路口左转驶上蜀都大道,公交车除外;
禁右:沿一环路由南向北(由青羊宫方向驶来的车辆)禁止在中医附院路口右转驶上蜀都大道,公交车除外。
西安南路路口
禁左:禁止沿蜀都大道由西向东(进城方向)在西安南路路口左转;
禁左:禁止沿西安南路在西安南路路口左转驶上蜀都大道进城。
人民西路路口
禁右:禁止沿东城根街方向由北向南(羊西线方向)右转驶入蜀都大道;
禁左:禁止沿东城根街方向由南向北(祠堂街方向)左转驶入蜀都大道。
现场
3点位分流施工路段全线排满
成都市交管局为此启动临时交通管控措施,共在蜀都大道沿线设置7面临时禁左标志牌、2面禁右标志牌以及1面禁止直行标志牌,控制驶入车辆总量。
昨日上午7时45分许,城区道路部分路段开始涌入高峰车流。蜀都大道西段施工区域中医附院至人西路口,进城方向出现约150米长排行车队;蜀都大道东段川宾至天府下穿出口出城方向排行100米。同时,蜀都大道二环路成温立交至化成路口由南向北排行200米。
上午8时许,随着高峰期的到来,施工区域车辆基本全线排满,周边道路压力陡增。成都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向成都交警二、三分局下达疏导和分流指令。执勤民警开始在三环路羊犀立交桥、成渝立交桥、二环路双桥立交桥对进入蜀都大道的车流实施疏导分流。
分析
东口为节点羊西线及一、二环车多
蜀都大道东段北打金至人西路口及金盾路、南大街、锦兴路等道路均出现车辆排行,周边道路羊西线、内环线、一环路中医附院至青羊宫、二环路成温立交至化成路口等道路受施工影响,车流量均有所增大。
“从整个早高峰情况来看,市区道路交通情况是比较平稳的。”成都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施工路段的主要交通节点在施工区域东入口,即蜀都大道人民西路路口。
成都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说,从监控以及各交警分局搜集的情况得知,在与蜀都大道平行道路和中心城区的一、二环线上,部分路段排行较长,各条转换道路包括像羊西线、西大街、滨江路的车流量相对于平时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另外,施工路段上从中医附院跨线桥一直到人西路口车辆比较饱和,但各条道路没有发生严重的拥堵情况。
出行建议
90天施工期城西出行错开高峰时段
蜀都大道施工将持续90天,虽平稳度过首个工作日,但沿线交通压力仍非常大。成都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市民尽量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同时,希望市民调整好自己的出行时间和线路,错开高峰期和施工区域。
随着地铁4号线各个站点施工启动,城区的交通压力还会继续增大,交警部门会适时采取临时交通组织和一些管控措施,希望广大驾驶员能服从交警的指挥。交管宣天府早报记者黄云实习生王凌影
记者手记
最好的选择是绕点路
蜀都大道西段施工,到底堵不堵,我准备坐公交从东到西试一试。
7点半一出门,就看到水碾河那个口子上站了好几个交警叔叔,路中间多了个硕大的牌子:“蜀都大道西段施工,交通拥堵,提前绕行”。这时还不算堵,公交车跑起来还算畅快。
车行到市中心大慈寺、红星路一段,明显感觉车多起来了,车速很慢,但总算还在动,不算很堵。
可再往前进天府下穿的时候,车就排满了,隧道口上堵起一片,公交车和私家车都在抢到往里头挤,感觉相当焦虑。“不得哦,都堵拢这儿啦?”旁边一位大姐掏出手机,喊在省医院等她的家人不要急,“动都不动,还早得很……”
在天府下穿隧道足足“闷”了15分钟,8点05分,终于从隧道里头挣扎出来。但是隧道出口离施工路段入口就只有百米左右,又陷入新一轮的堵车之中。
跟进隧道口一样,要想“挤”进施工路段入口,司机的技术要过硬才行。比如要像我坐的这辆车一样,既要避开右手边的“大家伙”81路加长公交车,又要小心左手边随时想超车的小车,还要盯到面前随时可能冒出来的“电马儿”……
好不容易挤进了入口 “瓶颈”,车道压缩将近一半,但是反而可以慢慢向前开。虽然一路上几个路口过得有点恼火,但施工路段之间反而没有进口处那么堵。
将近9点,我的“体验”完成,早高峰也结束了。总结起来,真正恼火的路段,就是施工路段两头入口和周边道路。要想不在这些节点“卡壳”,最好的办法宁愿绕点路,或者早点出门。
来源:四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