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不仅是攀枝花的自然禀赋,也是攀枝花的人文特质”“温暖宜人是攀枝花的城市特点,阳光开朗是攀枝花人的精神特征”———攀枝花市市委书记刘成鸣.
初春,攀枝花市。条条大街上,满城的木棉花开得正娇艳;家家门户前,三角梅摇曳着火红的身影。这里,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这是一座立身资源开发的工业城市,最不缺的是资源;这是一座春光明媚的阳光花城,最不缺的是阳光。
曾经,钢铁、钒钛、煤炭等资源孕育诞生了攀枝花市;而今,阳光、生态赋予了攀枝花市全新的生命。头顶西部钢铁、钒钛、能源基地桂冠的攀枝花市,又在展望一个“中国阳光花城”的未来。
敞开大门,做一篇阳光的文章
阳光特别眷恋这座城市,一年有2700多个小时在这里停留,高于海南三亚。正是由于充足的光照、特别的地理环境,攀枝花市的年平均气温高达20.4°C。
阳光赋予了攀枝花市特别的魅力,阳光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打造攀西城市群,建设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战略部署,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突出阳光和花卉两大要素,大力推进城市转型和环境改善,打造全国著名的阳光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围绕这一目标,攀枝花市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城市营销。“错过海南岛,不要错过攀枝花”、“孝敬爸妈,就带他们到攀枝花安个家”……成为挂在当地领导口边的“顺口溜”。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攀枝花市赴北京召开城市推介会,借全国两会的大舞台,向全国、全世界展示攀枝花元素。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再次打出阳光牌:“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与海南争锋与三亚媲美:海南有阳光沙滩,我们有阳光山川;海南有生猛海鲜,我们有山珍河鲜。”对于阳光,他有新的诠释,“阳光不仅是攀枝花的自然禀赋,也是攀枝花的人文特质”;“温暖宜人是攀枝花的城市特点,阳光开朗是攀枝花人的精神特征”。
重新审视城市定位,重塑城市形象,不沿海不沿边的攀枝花市,正在敞开大门,放开胸怀,做好“中国阳光花城”这篇最新最美的文章。
塑造新貌,打造一座阳光花城
春天停留的城市,怎能少了鲜花的点缀。刚刚立春,红英压枝的冬樱花、高大挺拔的攀枝花、妖艳盛放的三角梅、喜气洋溢的炮仗花,已经把阳光花城装扮得分外艳丽。
紧扣“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定位,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攀枝花以“花为主,绿为辅”,扩大特色花卉种植规模,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层次,实施了市区视野区16万亩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打造花城景观点位86个,栽植各类乔灌木花卉69万株。漫步街头,花卉竞相绽放,以点带片,片片相接,“城中有花,花中有城、四季有花、处处见花”的特色更加突出。
说起城区种类繁多的花卉,攀枝花市园林绿化处处长李光明如数家珍:去年打造出炳草岗大街、机场路转盘至竹湖园湖光剧场、竹湖园劳动大厦至攀枝花宾馆、临江路竹湖园路口至滨江大道等特色街区10条,“阳光花城”美誉名至实归。
冉光飞是炳草岗片区养护班班长,他个人需要管理的绿化面积就达3000平方米。在这一岗位上已工作十余年的冉光飞,对城市绿化带来的环境改变深有体会。“攀枝花本来就是个工业城市,以前空气中的灰尘很大,每天下班回家,洗过脸的水都很浑;街面上的植物,一天不冲洗叶片,就会变成灰蒙蒙的颜色”,他说,现在已经不会这样了。
站在繁花似景的街头、仰望蓝天白云的天空,你很难想像这里曾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破解“资源型城市”的宿命,绝不重蹈“输出资源,留下污染”的覆辙,攀枝花,正一步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丽攀高速,融入大香格里拉之路
攀枝花市偏处四川一隅,对外交通基本依赖成昆铁路,交通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随着今年攀枝花北上成都、南下昆明和东向丽江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攀枝花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条道路可以打通到云南的通道。”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冯德岳,站在尚未完工的丽攀高速公路C12标段上,望着对面的公路感叹。
目前正在修建的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西起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东接已建成的京昆高速攀枝花市田房段,全长50.289公里,概算总投资53.99亿元。
站在这条宽度达24.5米的高速公路上,现在还只能体会到大风呼呼刮过。但再等几个月,就会有无数汽车以80公里的时速,奔驰在这条高速公路上。
在冯德岳看来,“这条道路修通后,可以丰富攀枝花市的高速公路网络,之前是南北向的高速公路,通往成都、昆明方向。而丽攀高速是一条东西向的高速公路,通往丽江和大香格里拉范围。”可以相信,在大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环线上,又将镶嵌上攀枝花这颗璀璨的明珠。
未来5年,攀枝花市将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丽—攀—昭—遵铁路和攀—宜沿江高速公路、攀—大理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构建以攀枝花为中心,辐射川西南、滇西北,连接西昌、昆明、宜宾、大理、丽江等城市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
借着取之不尽的灿烂阳光,攀枝花市正朝着中国阳光花城迈进;借着取之不尽的灿烂阳光,攀枝花市正在华丽转身。
来源:四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