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成都拥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强大的创新能力、独特的文化气质、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以及优良的政务服务,这就是《财富》全球论坛选择成都的理由。
“《财富》全球论坛要回到中国了,2013年6月6日—8日,地点是成都。”昨日,在宣布《财富》全球论坛2013年落户成都时,《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用了“comeback(回归)”一词。
1999年上海,2001年香港,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与中国的三次邂逅,见证并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苏安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明年的论坛,成都是一个“十全十美”、再合适不过的城市。因为西部已经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而在成都谈论中国,实际就是在谈论全世界。
4次举办 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记者:明年在成都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是在中国举行的第四次,举办次数多于其他国家?
苏安迪:1995年以来我们已经举办了十一届全球论坛,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城市,其中三次在中国举行,超过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第一次在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上海1999年的《财富》论坛,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年,全球500强有10个公司参加。
2005年在北京的《财富》全球论坛,有300多位世界的商业界领袖参加,还有同样数量的中国企业代表。《财富》全球论坛代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使跨国公司的CEO能够和中国最重要的公司的领导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它带来了机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在今天复杂的全球经济趋势,而且很好地理解未来。明年,《财富》全球论坛将在成都举行。
不是偶然 西部城市化令人关注
记者:《财富》论坛来中国选中成都,或许也需要成都,需要中国西部,是这样吗?
苏安迪:当然如此。《财富》全球论坛的确能够将全球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甚至整个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举办地所在区域。
前提是,我们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论坛的内容对于举办地是否有价值,是他们决定参加论坛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每届论坛的举办,我们都会非常认真地选择论坛的举办地和议题,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的标准是,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一定要是经济发展最富活力、不断创新的地区。这个地区,对企业和国家领导人来讲,能够学到更多东西,所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更好地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
我们绝不是偶然选择了一个西部城市。去年成都GDP的增长超过15%,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成都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最佳象征和绝好体现。成都还有非常吸引人的特点。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对于举办这次论坛来说,成都是非常理想的地方。
谈论中国 实际就是在谈世界
记者:2009年在南非举行《财富》全球论坛,主题是新一轮的全球机遇。2013年成都的《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的新未来。从全球到一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范围似乎变小了。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苏安迪:南非的主题实际上是面向全球的大主题,成都的主题表面上是集中一个国家,针对中国的,为什么这么考虑呢?有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太重要了,对全球经济来讲太重要了。谈中国的未来,实际上就谈到了世界。二是它的分主题,特别是城市化发展,消费经济,这些问题也涉及到其他的形式,其他国家的很多情况。因此这个主题能够自然地过渡到其他国家,就跟经济一样。一方面它反映出其他国家的一些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它本身的问题就可以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问题。
很多世界优秀的企业,已经在中国有十年,甚至几十年,在中国扎了根。他们觉得中国是一个优质的资金运营地,这种趋势可能在加快和持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消费化。中国的消费趋势,越来越集中体现于西部的城市化,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成都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好地探讨这些趋势。
成都是有未来的城市
记者:《财富》杂志将论坛举办地交给某一个城市,究竟是对这座城市此前所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肯定,还是对其潜力的一种预测,抑或是兼而有之?
苏安迪:我们看了很多城市,做了很多的选择,成都有很多竞争对手。这个选择的过程我们是非常认真的,现在看来,选择成都也是非常明智的。对此我感到非常满意,我感觉成都的同事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选择标准)肯定成绩和潜力预测这两者都应该有,未来和过去都考虑到了。对于全球《财富》论坛的举办地,我们不可能找一个没有未来的城市来举办,一定要找一个未来非常光明的,而且现今也是充满活力的城市来举办。我们当然不能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现在告诉我们,成都的未来是美好的。
很明显的是,如果一家公司来到成都发展得很好很成功,其他公司也就相继来了,这种示范作用非常大。事实证明,成都的发展非常迅速,你回想20年前的成都与现在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再设想一下20年后,成都会是怎样?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