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变“蜀道难”为“蜀道通”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扎根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快速成长……五年来,“两个加快”奠定了四川长远发展坚实基础,百姓有何切身感受?5月16日,记者采访了三名参会党代表。主持人本报记者参会嘉宾谭锦屏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广安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静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宜宾市翠屏区宋家乡党委书记、
人大主席刘晓兰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攀枝花市西区摩梭河街道
摩梭河社区党总支书记、
居委会主任政通人和人心思进谋发展
记者:与外省市相比,你认为四川长远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马静:优势有三。一是区位优势。四川作为西部重镇,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主力。二是积累优势。震后四川,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结构,再到干部群众的精神斗志,都实现了跨越提升,奠定了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三是开放优势,从以前的“蜀道难”到现在的“蜀道通”,开放的四川正在吸引各地投资者的目光。
劣势表现在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偏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谭锦屏:近几年来,在省委正确领导下,按照“两个加快”发展战略,四川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为四川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进,营造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更为四川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特别的机遇,增添了长久的动力。辉煌成就百姓有目共睹
记者:“两个加快”重大决策,为四川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
刘晓兰:这几年四川的变化非常明显。比如交通,以前我从攀枝花到辽宁阜新,一路上要转好几次车,没有五六天到不了。现在坐火车只要40多个小时,中途只需要在北京转一次车。
民生投入大大增加。在攀枝花,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很多钱搬迁改造棚户区。我们社区1000多户居民,300多户已经住上了新建的安置房,近400户获得了货币安置,230多户移交给了企业,剩下的90多户也正在解决中。今年内,整个社区要基本搬迁完。
谭锦屏:这几年来,全省经济大发展、交通大突破、民生大改善、收入大增加、重建大胜利等辉煌成就百姓有目共睹,并且亲身感受。困扰老百姓的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等问题都已基本解决,灾区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妇女儿童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日子甜蜜尽享幸福生活
记者:“两个加快”奠定了四川长远发展坚实基础,百姓感受到哪些好处?
刘晓兰:经济发展带给老百姓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社区的群众,大部分都是年轻时从全国各地来支援攀枝花建设的。以前他们的居住环境很糟糕,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有超龄人员保险。每次我们回访,他们都说要好好活,才能更多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
马静:“两个加快”带动民生改善,衣、食、行的问题都已经基本解决。比如我们乡,从场镇到17个村和1个社区的水泥公路都已经通了,入户路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农民出门进城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困难;经济的发展,大企业投资落户,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腰包鼓了,收入增加了。
老百姓生存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社会秩序的好转,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民生的关注增加,使老百姓的安全感增加,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增加,精神上更加满足,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来源: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