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路”成都地铁的城轨列车虚拟运行环境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到为病变细胞定向靶向治疗的靶向释药系统创新……2011年,在四川这片广袤土地之上,诞生了很多自有核心技术的“四川创新”,这些创新的力量,用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出行。
昨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38项“四川创新”,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从医药到交通,从环保到新能源,在此次获奖的238个项目中,“成都创新”担当主力阵容,由在蓉企事业单位不含中央直属企业主持研发的144项科技成果获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61%。
“成都创新”填补多项空白
占全省获奖项目的61%
据悉,在此次入选的238项获奖项目中,涵盖了农业、林业、医药、建设、环保、化工、冶金、电子信息、国土资源、轻工、自然科学理论、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158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获奖名单中,由在蓉企事业单位不含中央直属企业主持研发的144项科技成果获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61%,其中,“新一代无源光网络光收发模块”等19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数字化车间的航空大型结构件快速制造平台研究与应用”等30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采用FIPIO总线控制的轿车底板机器人柔性焊接系统”等95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据了解,在这些脱颖而出的“成都创新”项目中,多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同领域空白。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完成、获得一等奖的“城轨列车虚拟运行环境关键技术及装备”,部分功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由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基于光码分复用的新型光交换及无源光网技术”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将相关领域技术推向了国际前沿水平。
复合指标评审
不仅重创新还重转化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此次获奖项目中,一些特点显得尤为突出,除了项目自主创新“含金量”逐年提升外,成果转化的深度与广度,较往年出现明显增幅。
此次获奖项目中,企业已逐步成为创新主体,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项目总数超过了总量的半壁河山。此外,项目应用转化率高,获奖项目都在生产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评选,我们由始至终地贯穿了两套考核体系并行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评审,一个是技术标准,一个是转化标准。”昨日,省科技厅副厅长罗玉彬告诉记者,基于“技术标准”,就是评选项目在自有核心技术上必须是国内或世界领先的,而从“转化标准”上,这些技术不能仅停留于初期的实验室研发,而必须已实现转化并已经取得了效益和效果。罗玉彬向记者透露,此次评审程序非常严格,600多个项目入围海选,经过申报、网络评审、专家评审、评委会评审、实地考察,最终提交参与终审,21个专业组囊括了四川经济社会各领域,推进行业领域在国内甚至国际的话语权。
来源:成都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