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省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笔试在全省21个考点顺利举行。2304名报名参加公选的考生参加了笔试。笔试共分两场:上午综合素质测试,下午领导能力测试。参加公选的考生都认为,考题紧扣时事,结合了我省发展情况。如“两化”互动、公款消费、高考考生迟到两分钟禁考等当前热点话题都出现在了考题中。
4566人报名2304人笔试
昨日8时许,全省报名通过资格审查的2304名考生,走进全省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笔试的各个考点。在成都考点,622名考生参加了笔试。考生除来自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外,海归人员、外资企业人员、非公有制企业人员也出现在了考生队伍中,不少省外考生更是打“飞的”前来,“参加四川省的公选,是因为四川的公选很公平,通过公选也可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素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考生说。
据省委组织部统计,全省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报名人数达到4566人,通过资格审查,2304人符合职位要求,开考职位共155个,报名考生年龄以31岁—40岁为主。除四川外,报名人数最多的省份依次为重庆市95人、河南省56人、江苏省47人、北京市21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报名人员有43人。其中,竞争最大的为凉山州旅游局副局长职位,报名人数达到153人,通过审核的有103人。
6月30日面试邀群众评委
今年公选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由过去的50%,变成只占40%,笔试分数权重的相对减少,更有利通过面试、“实绩量化”等程序,选拔出优秀的、能干事的、品德高的干部。
6月30日,在笔试考试中“突围”的考生将进行结构化面试。为了提高面试的公信度,面试将邀请新闻媒体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群众评委。面试重在测试应试者的认知水平、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为50%。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在经历了笔试和面试之后,“实绩量化”还将作为打分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总成绩中占10%,主要量化评价7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岗位关联度及学习专业背景、基层任职经历、重大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年度考核、立功受奖、学术研究和创新创造成果等。
7月2日至7月15日完成考察、讨论决定、公示后,预计在7月中旬完成任职。
考题量大
综合素质测试建言“如何遏制公款消费”
“考题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论述解答题等几大类别。”考生李女士是成都某区县的工作人员,她认为上午的考题与工作联系密切,但是题量太大。考题能很好地考察每个考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据考生回忆,考题对综合素质能力和时事了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论述题中涉及到了“公款消费”的问题。“题目以相关材料为背景,要求分析公款消费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同时对如何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考生宋先生认为,考题列举材料,让考生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能对反对公款消费提出好建议的人,绝对不只是会考试的人。”宋先生认为,通过试题的解答,将很好地测试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化”互动,这是我省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昨日的考试中,考题就专门考了如何推进城镇化。考生透露,该题要求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讲话材料,延伸谈出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看法,以及如何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等。
领导能力测试“高考迟到两分钟禁考”入题
考生回忆,考题一共有5道,每道都给出了不少材料、案例,让考生结合材料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主要考察考生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危机管理水平和政绩观等。5道考题涉及经济转型、群体性上访、违规征地、法治政府建设等内容。
不少考生对“今年高考期间发生的,因考生迟到两分钟进不了考场”的试题印象较深。该题目归纳起来就是要求考生回答:“如何看待不久前发生的高考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而禁考?对今后工作有何启示?”一名考生说,失去高考机会固然令人同情,却不能因此打破规则,动摇制度的刚性,只有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建设真正的法治政府,希望迟到考生能从这次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
据考生回忆,其余四个考题也紧扣工作实际。考题的材料案例,都是当前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热点话题。通过考生的答题,能初步反映出考生的政绩观、思想观和价值观,选拔出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
测测你的领导能力
“如何看待不久前发生的高考考生因迟到两分钟而禁考?对今后工作有何启示?”
“某县在不具备发展第二产业的优势条件下,决定经济转型发展第二产业,最终造成原本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都受到了影响,第二产业也发展不起来。经济转型给了你哪些启示?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某园区建设致被拆迁农民上访,项目推进困难,错在何处?如果你是负责人将如何应对?”
“某地发改局未经审批先征地的做法错在哪里?如何建设法治型政府?”
“某地因创示范县弄虚作假被媒体曝光,错在哪里?如果你是负责人,如何补救?”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