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台"意见"稳增长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力达1.8万亿


时间:2012-06-20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尽管我省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出现了部分指标增速放缓的趋势。

  昨日,省政府网站公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迅速落实稳增长措施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共27条,涵盖投资、工业、农业、市场消费、对外开放、要素保障等6大方面,旨在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进一步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工业

  确保完成投资6400亿元

  在27条意见中,每一条都明确了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方面,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四个一批”(策划储备一批、新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投产达产一批)项目工作,确保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万亿元,力争达到1.8万亿元。当前尤其要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4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任务。同时要求抓好项目储备、抓紧新项目开工、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建设,对于民间投资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

  为坚决扭转工业增速放缓的趋势,意见要求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努力做好200户小巨人企业、4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700户升规企业培育工作。从“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800余个集中开工工业项目,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合推动投资上亿元的500个重点工业项目,突出抓好279个省政府重大产业项目,继续组织实施100个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农业

  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

  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双低”油菜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冷链运输和生鲜农产品配送。

  意见还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西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建设,集中力量抓好5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启动实施“5+4+1”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尽快认定首批物流重点联系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市场消费

  保障居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就业援助,保障城乡居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确保今年底前实现制度全覆盖。

  对外开放

  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意见要求相关部门实施“四带动”外贸提升战略,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大力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重点做好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功能拓展及双流园区封关验收、绵阳出口加工区扩区等工作。

  在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意见要求政府性资金要确保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铁路、重点公路、重点大中型水利工程、产业转型等项目实施中尽快发挥作用、见到成效。同时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对接,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展社会融资,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省政府稳增长27条

  一、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一)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二)切实抓好项目储备。(三)抓紧新项目开工。

  (四)加快推进在建续建项目建设。

  (五)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六)抓好民生工程建设。

  二、坚决扭转工业增速放缓趋势

  (七)促进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八)积极支持企业发展。

  (九)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十)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十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稳定农业发展形势

  (十二)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十三)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十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积极扩大市场消费

  (十五)认真执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十六)加快发展服务业。

  (十七)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十八)保持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势头。(十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六、着力强化要素保障

  (二十一)切实用好政府性资金。

  (二十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二十三)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对接。

  (二十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二十五)积极拓展社会融资。(二十六)强化建设用地保障。(二十七)强化生产要素保障。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