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一颗“芯”带来历史拐点
得益于国家“一五”时期的布局,成都东郊曾经有一大批电子、机械、仪表企业,撑起工业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的浪潮,让成都深埋多年的IT梦想开始蓄势待发。
拐点,出现在2003年的8月27日。这一天,英特尔芯片封装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它的“空降”,不仅对西部地区的芯片产业产生前所未有的聚合作用,更让梦寐以求想要发展IT产业的成都,得以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开篇之作即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声音。
装上“芯片”的成都开始奔跑。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看来,成都借助英特尔的号召力,“迅速完成了资金聚集、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的关键步骤。”
上下游企业都看到了芯片产业重心西移的趋势,中芯国际、宇芯、芯源等企业迅速赴蓉安营扎寨。
“这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公司的传奇。”与成都IT产业迅速崛起一样,英特尔也在成都完成自身不同寻常的成长,从落户、增资,到封装测试厂、晶圆预处理厂建设,数次为成都项目增资,从最初的3.75亿美元增至6亿美元。英特尔中国区四川成都公共事务经理顾仪表示,成都把握住了来之不易的机遇。
2010年 盖楼速度赶不上入驻速度
成都开始汇聚IT产业世界“明星”。
“短短几年,成片的现代化厂房从高新西区的荒郊中拔地而起。”成都市经信委电子工业处副处长黄晴回忆说,“西进”成为全球IT巨头的共识,成都成为他们抢滩的宝地。
2010年,戴尔(成都)旗舰基地项目落定成都;德州仪器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放在高新西区;10月,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于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落户;紧随其后的,还有富士康成都基地投产;仁宝、纬创双双在蓉开建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盖楼的速度已赶不上入驻的速度。”汤继强说,如今高新区以仁宝、纬创为例,为实现第一年的投产目标,成都经济圈内的城市均掀起了促进配套企业落户的高潮,并成功引进百余家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
本土IT企业迈普的董事会秘书冯斐,也连连感叹“成都速度”:“如今迈普开发一个软件,能很快在周边找到配套企业,而以前只能去省外寻找。”
成都IT产业已完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的一体化布局,撑起了中国IT产业“第四极”的脊梁。
下一步 龙头和中小企业互动共赢
成都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成都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80.18亿美元,增长51.72%,出口增幅继续傲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鸿富锦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提升,仁宝、纬创等IT企业的陆续投产,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放量增长。
但成都的决策者清醒地看到,引进大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不仅是为了支撑成都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此促进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的互动共赢。”
成都高新区有1.3万余家本土中小企业,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梯形融资平台等为其提供服务。决策者们认为,这些企业能够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强本固基的作用,这也是让大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目的。
来源: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