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记录·战略篇
□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装着成都生产的芯片,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是“成都制造”。
10天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架体型巨大的飞机满载首批 “成都造”戴尔产品,飞往美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成都海关监管四川电子信息产品月均出口值为9.14亿美元,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万美元的电子信息产品从四川飞向世界。
去年的数据同样精彩:2011年,四川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首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1.9亿美元,是2008年的4.6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292亿元。
随着英特尔、富士康、联想、仁宝和纬创等IT巨头成都基地先后投产,短短四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极”强势崛起。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大胸怀、大视野、大市场、大角色、大路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激发了沉寂多年的优势产业
穿行成都,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通用电气、西门子、赛门铁克、富士康、联想、腾讯、阿里巴巴……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的标志牌,不断闪现在眼前。
这块IT“豪门”云集的地方,有着“历史的基因”。从“一五”时期开始,成都就是国家规划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这里云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和科研院所。潮涨潮落,成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消隐了声音。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其列为四川的“一号工程”。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
2007年底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角色。
胸怀之变、市场之变、定位之变、路径之变——一位曾见证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的省经信委干部如此解读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说定位,电子信息不再单纯是一个产业,而是担负着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角色,是先行者,是标兵,更是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一分子。
说市场,登高望远,电子信息产业不再仅限于四川和中国,而是面向整个世界,始终瞄准当今世界最高端、最前沿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市场重构。
说路径,电子信息产业不再局限于本地的小打小闹,而是和充分开放合作紧密联系,在市场、产业政策、“软硬”环境等方面充分开放,融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舞台,与最先进的IT产业同台共舞;与全省“两化”互动相融合,在促进全省工业整体提升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
大胸怀、大视野、大市场、大角色、大路径,正是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决策,激发了沉寂多年的优势产业。
延伸阅读: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崛起 全球产业版图正在改变
全球20%的电脑成都制造 世界级IT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成都:从一颗芯到满天星
作为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一号工程”、两大塔尖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被赋予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历史使命
7月,记者在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处办公室看到一份《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按照该计划,到2011年,全省电子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产业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如今,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已交出完美答卷。追溯这份文件的起源,同样要回到2008年。
为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2008年初,我省启动编制工业“7 3”产业发展规划。当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省又开始编制8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两大文件中,电子信息产业都被置于首要位置。
作为落实上述两大规划的具体措施,《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出台之时,恰逢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
一边是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一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长远之计,几副重担,电子信息产业无一旁落。
重任在肩,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履匆匆:2010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2010年度计划》出台。2011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工作意见》出台,全省首个电脑产业规划出台。
针对一个产业密集出台文件,这在历史上都不多见。
自2008年到2011年,历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会重点讲到电子信息产业。在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省敏锐把握并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四川现代化产业发展长远基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抓招商引资工作,与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频繁接触,使富士康、戴尔、仁宝、纬创、德州仪器、联想等大批知名企业落户四川,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省政府专门拿出2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年,我省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做强工业实力的两大主攻方向,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 “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去年底出台的《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力争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9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始终把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相结合,将吸引外来企业与培养培育本土企业相结合,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集群集约发展
今年3月15日,首期投资1亿美元的纬创成都制造基地建成投产。
短短6个小时后,讯凯、联冠、尚达、宏骅等10家电子信息配套企业与成都市双流县集中签约。类似的场景已经常见。2010年9月,世界最大的电脑代工企业仁宝签约落户四川,在此前后,100多家上游配套企业来川考察。
资料显示,随着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一大批产业化巨头的到来,成都、遂宁、内江、绵阳、眉山、乐山等市掀起了促进配套企业来川落户的新高潮,截至去年底,成功引进包括巨腾、奂鑫、志超等100余家核心及关键配套企业。
抓龙头企业的引进,抓产业链条的完善,同时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培育力度,这正是四川选择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从2008年开始,我省依托已引进的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按照省计算机及外设配套产业 “两核多园区”的垂直整合配套体系以及“以成都为中心,相对集中、就近配套”的布局原则,沿 “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链条,集群引进配套企业,完善供应链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除在成都布局整机生产基地外,还在乐山、遂宁、内江等地布局配套产业基地,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数字视听、网络与通信、军工电子、新型平板显示器等关键元器件,以及太阳能光伏、电子装备等八大产业集群。
在加大对国际国内IT巨头引进的同时,四川着力培育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一个月前,成都高新区宣布,设立8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由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作,重点支持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初创企业。
此前,成都市宣布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成都高新区建立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建立中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配套创业辅导、风险投资、廉租公寓等服务设施,目前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7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绵阳、乐山、遂宁等市也纷纷出台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从省级层面而言,一年前,四川首度设立2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我省再拿出2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知名企业的带动,内部政策的扶持鼓励,短短几年,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在我省蔚然成型。
来源:华西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