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构建防汛减灾坚强防线 共建设江河防洪工程长约1200公里


时间:2012-10-29





受地形和降雨影响,成都历来洪涝灾害十分频繁。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成都城乡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共建设江河防洪工程长约1200公里,整治病险水库58座,建设下穿隧道泵站59座,排水管网4360公里,整治中心城区低洼易淹区27处,一定程度提高了防洪工程体系防洪能力。

  江河防洪

  有序推进 标准大幅提高

  10月9日,记者来到蒲江县寿安镇的蒲江河畔,这里正在建设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寿安防洪堤工程。

  该县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段河道以前是一滩烂泥潭,防洪能力非常低。今年实施中小河流整治项目后,不仅使防洪标准由以前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而且在整治中采取生态工程的办法整治,既解决了河堤稳定,又美观自然。

  其实,像这样的河道整治,近年来成都还有很多。“十一五”期间,成都水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防汛减灾能力整体加强。12条市管以上河道(含省委托代管)和中心城区82条河道已建成堤防1200公里,达标堤防的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升为10至20年一遇;中心城区府河、南河、沙河达标堤防防洪标准200年一遇。

  此外,成都市大力实施管网整改和雨污分流整治,完成中心城区摸底河、肖家河等37条河道的1351个下河排污口治理工作,治理河道基本实现“水清、无味”。

  城市防洪

  转换思路从平面到立体

  在中心城区范围内,下穿隧道是城市防洪的重中之重。据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副处长张静川介绍,2002年以前,成都市全市还只有不到10座下穿隧道,如今成都市全市一共有59处下穿隧道,目前全部隧道都建有排水泵站,确保这些隧道安全。

  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丁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极端暴雨天气频繁,雨量集中,突发性强,现有的防洪排涝标准已经不适应大气环境的变化,规划新建市政基础设施和防洪工程必须提高标准。

  丁鹤介绍,地下空间的防洪将成为防洪工作的新重点,必须加快由平面防洪向立体防洪的转变。“另外,成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多雨,枯期少雨,而成都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十分重要。” 天府早报记者杨翼摄影报道

来源:四川在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