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首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双流开建,再次将如何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保障体系的社会话题推到前沿。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机构,以保证其公益属性;经营管理则引入专业团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找到盈利点……按照成都市的计划,将先期在双流县、龙泉驿区、新都区等6地各规划建设1个标准化经济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探索公办、民办敬老院之外的第三种机构养老模式,双流任重道远。
”双流县老龄办主任罗万能说。这种压力不言而喻:酝酿多时之后,成都市赋予双流的使命在于,“看上去很美”的公建民营模式,如何形成可复制的双流经验?
公建民营试图打破“入门”瓶颈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相协调,多种养老方式互补充。”罗万能这样总结双流县的老年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数据显示,该县的公办敬老院已实现集中供养2053人,分散供养519人。
但这样的数字还远不足以满足“保底”需求。
作为人口大县,双流目前户籍60岁以上的老人约16.26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约2万人。双流县老龄办曾作过测算,按照国家标准,双流在未来5年内需增加4000张床位,才能基本补上“欠账”。
这一庞大的市场也成为民营资本眼中的“蛋糕”。罗万能告诉记者,已有近20家企业在当地备案,但高额的机构建设成本却令其止步徘徊,“根据我们测算,按照目前的市场及成本,一家企业至少要花10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仅土地成本就可能高达千万。”
公建民营的模式试图解决这一瓶颈。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化、经济型”是该模式的关键词:一方面,养老服务必须专业、优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引导价格,让群众得更多实惠。
城中心的养老院演绎“双流幸福”
据悉,双流县的试点项目位于该县政府所在地的东升街道永福社区,规划占地18.5亩,计划建设床位500张,将于201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4年6月底投入运营。
“尽管城区的土地指标十分紧缺,但考虑到老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环境熟悉度,我们选择了新城区,靠近中学和幼儿园,营造朝气蓬勃的氛围,同时也能与学校实现联动,开展志愿活动。”双流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有多家有资质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前来接洽,希望在机构建成后成为运营方。
事实上,除了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双流还初步规划了5个养老机构的点位,准备引入社会力量建设运营。“政府将为其尽量降低土地成本,明年有望启动2个项目。”据透露,其中的4个点位都在天府新区的行政规划内。
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表示,当地正在全力推进“幸福双流行动计划”,将在养老、住房、教育等领域推出“一揽子”政策。目前,双流县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和低保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率达到100%,已建立起15个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县域20所敬老院新(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
今年4月,该县再次提高高龄老人长寿生活补助,最高达到每人每月420元。
“公”与“民”无缝对接是关键
在双流县民政局看来,“公”和“民”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是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模式最关键的突破点。
“政府除了要着力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还需要摸索双方职能的边界,不断地协调和平衡双方的诉求。”罗万能说,政府把经营权交给了社会力量,但不能把对其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监督也交出去。
在双流县,每个村(社区)的低保孤寡老人,都能享受到每天半小时日间照料服务,包括送餐、清洁、心理陪护以及医疗康复等内容,并且所有费用均由政府买单。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之上,公建民营如何做到“性价比”最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些克服可能出现困难的 “预案”正在双流县民政局的酝酿中。
“如果政府完全不加以引导,导致企业对本地的养老市场定位不准,收费标准出现偏差,可能会没有人愿意入住。”此外,追逐商业效益的企业如何摆正商业利润与公益属性的天平,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
罗万能认为,倘若民办养老机构在提高服务质量、收费惠民等方面有所作为,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提高民资的参与热情,“在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培训等相关配套工作上,政府将尝试有更大作为。”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