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网消息 3月6日,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从今年起,我省将建立6个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和10个地膜残留长期定位监测点,长期定位监测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源。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污、残膜、农村生活废弃物等污染源。
2007—2010年,我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污以及种植业投入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成为最主要的两类农业污染源。
为巩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果,自去年起,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工作成为了常态化和制度化工作。为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工作,我省采取了全面清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全面采集全省县(市、区)种植业源、畜禽养殖业源、水产养殖业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开展种植业源和畜禽养殖业源典型调查工作。
据测算,全省预计将获取调查数据10余万个,涉及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方方面面。
【链接】
四措并举 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减少畜禽粪污排放。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579.3万户,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849处,年利用畜禽粪污能力3000多万吨。城乡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达到44.5万立方米,占全国的2/3,年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到5.2亿多吨。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2005年以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过4.5亿亩次,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受益农户达到1500万户以上。项目区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19.6万吨,有效遏制氮肥用量快速增长势头。
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土壤养分流失。近五年来,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凼、护坎有林、护坡有草,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土”。据定位观测,通过坡改梯技术,每年可减少80-90%的水土流失量。
稳步实施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近三年,全省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9000万亩次左右,绿色防控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25%以上,三年累计减少化学农药施用5000余吨。
持续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创新综合防治模式。2005年以来,每年在10个村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集成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探索以村为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及包装物回收率达90%以上。
来源:四川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