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真正落实了我们提出来的对策建议,雾霾污染的缓解肯定是立竿见影。”昨日,四川省环保厅就近期雾霾污染及其防治召开新闻通报会,省环保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杨雪鸿表示,改善空气质量并非遥不可及,但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杨雪鸿透露,省环保厅已组织专家组拟定了四川盆地雾霾污染情况和应对措施的建议,即将向省政府提交,建议近期从工业、机动车、扬尘、油烟污染防治和秸秆禁烧方面出手,长期治理规划则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
今年前两个月
四川现两次严重雾霾污染
杨雪鸿介绍,今年1月8日~20日和1月25日~2月7日,四川出现两次大范围、长时间、高浓度的严重雾霾污染,前所未有。第一次持续13天、波及17个地级市,影响了136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960万城市人口。第二次持续14天、波及16个地级市,影响了1365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944万城市人口。
多家权威机构
锁定四川雾霾主要来源
两次雾霾污染后,省环保厅组织多家权威机构对四川雾霾污染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造成四川盆地雾霾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工业类占22~25%,机动车类占16~20%,燃煤类占17~20%,扬尘、油烟、秸秆、涂料溶剂类占20~25%,其他占10~18%。
杨雪鸿表示,环保厅组织专家拟定了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包括工业、机动车、燃煤、扬尘、油烟污染防治和秸秆禁烧,以及监测与研究的基础工作和联防联控机制,这些建议即将提交省政府审议。
关于工业、燃煤污染
新项目要排污得先多减排
杨雪鸿表示,四川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成都平原经济圈及川南、川东等地区工业企业众多,城市功能混杂,各类污染物来源多、排放量大,工业污染是四川雾霾污染首要来源。环保厅对此提出的建议包括:
成都周边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燃煤火电厂等高污染项目。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大气环境质量未超标城市实行1.5倍削减量替代。财政部门要鼓励和落实雾霾防治“以奖促防”“以奖促治”的专项补助资金,严控城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
建议对城区现有重点行业加强治理,如火电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规定的燃煤机组全部配套脱硝设施,燃煤机组必须配套高效除尘设施,成都市烟尘排放执行20毫克/立方米标准,其他城市执行30毫克/立方米标准等。
关于机动车污染
黄标车才是污染祸首
在工业、机动车、燃煤,以及扬尘、油烟、秸秆、涂料溶剂类和其他污染源方面,机动车的污染最受关注。不过,杨雪鸿表示,把机动车污染全部怪到私家车身上,有点冤枉老百姓。“据专家调查,大型客货“黄标车”数量只占机动车总量的10%~20%,但其污染物排放量占到机动车排污总量的80%~90%。私家车尤其是新买的私家车,与大型货车和大型客车相比,尾气污染要低得多。”不过他提醒,由于油品质量与使用效能低,车油标准不同步,也使得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急剧增加。
环保厅拟定的措施建议包括: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要制订分阶段淘汰污染严重的大型载客汽车、大型载货汽车时间表,2015年底完成省内13314辆大型载客汽车、10702辆重型载货汽车的淘汰。各市(州)政府要尽快出台“黄标车”禁限行措施,确保和促进完成2015年基本淘汰2005年底以前所有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任务。
油品方面,协调解决2013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国IV车用柴油。2013年底前成都市完成72座加油站和12座储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十二五”末,全省完成378座加油站和60个储油站油气回收治理。
关于秸秆焚烧污染
农作物留茬10厘米以下
环保厅建议除实施城市道路硬化黑化工程、切实执行运渣车辆密闭运输外,对禁止秸秆焚烧还提出,全面划定秸秆禁烧区,建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区域秸秆焚烧污染控制联动机制。同时对农作物收割作业实施强制性标准,即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秸秆留茬在10厘米以下,使之不能燃烧。对收割机启用切碎抛撒装置,用多种方式使秸秆还田等。此外,还建议严控城区污染严重的露天烧烤,有效减少油烟污染。
关于基础性工作
分阶段制定排放源清单
环保厅还提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基础性工作,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城市雾霾监控预警平台等,杨雪鸿称,这方面还要加快大气污染基础研究,逐步摸清大气污染特征、污染物来源,分阶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为实现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提供技术支撑。
关于联防联控
列入年度任务单独考核
杨雪鸿介绍,环保厅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的建议还包括,制定相关奖惩办法, 建议省政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单独考核,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省政府建立省领导牵头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保护厅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雾霾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能职责,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此外,各地政府要在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制订雾霾天气环境应急预案,抓紧完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应急措施。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