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网消息 6月21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地震预警系统合作备忘录签订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根据协议,减灾所将为西苏门答腊省的地震预警系统项目提供全套技术和核心设备,此举标志着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技术再次走出国门,服务于更广区域的群众。当天,减灾所与印尼的巴东州立大学还签署了促进地震预警研究方面的合作备忘录。
印度尼西亚是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苏门答腊是该国发生破坏性地震最多的地区之一。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曾发生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仅印尼死亡人数就达17万。2010年10月25日和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岛附近又分别发生7.2级和8.6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据了解,印尼首个地震预警系统将建设在西苏门答腊省会巴东市及周边,建设80个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和预警中心,覆盖明打威群岛,共投资302万美元,具有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两项功能,还将利用该系统的数据进行地震学研究。该项目将由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承建,预计将于2014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行。
“这次采用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建设印尼首个地震预警系统,是我们持续关注并慎重作出的选择。”西苏门答腊省长代表Rumainur介绍,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界处,大陆板块在此交接,地震频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历史上曾多次发生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先进的地震减灾技术需求十分迫切,也在持续关注和跟踪全球地震减灾技术的发展。
Rumainur表示,地震预警技术在地震发生时将为民众的生命护航,因此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一是必须经过大量实际地震公开检验,包括多次强烈地震检验;二是必须有效消除漏报和误报;三是技术系统完整,必须包括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发布、接收及应用各个环节。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关注,以及双方的多次交流和实地考察,减灾所的技术系统不但符合这些标准,许多核心技术指标如系统响应时间、盲区半径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该系统成功预警“4·20”四川芦山地震,给印尼使用减灾所的地震预警系统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另外,减灾所的整套系统质优价廉、建台方式创新、运行维护成本低,为像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应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了可能。
据减灾所所长王暾博士介绍,四川省科技厅已经把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技术列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牵线搭桥,促成了此次四川与印尼的合作,不但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也进一步落实了今年5月2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印尼外长马蒂在雅加达举行会谈时提出的“加强战略沟通与协作,全面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的目标,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据了解,应用减灾所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在中国建设了覆盖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预警系统,实现了通过手机、计算机、广播电视、专用接收终端和微博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并使高铁、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受益。但相对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3亿民众和许多重大生命线工程,中国的地震预警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于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也称地震灾害报警,是通过密集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当地震在震中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在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给出警报的技术。在震中附近不可避免地存在地震预警盲区,盲区内不存在预警时间。
地震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大难题,但地震预警是完全可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的可能地震事件提前发出通知,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已经发生的前提下,抢在严重灾难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从而缩短反应时间、判断时间、决策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来减少人员伤亡以及由地震引起的高铁、地铁、输油气、燃气管线、化工厂和核设施等重点工程的次生灾害。有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有研究表明,若汶川地震时有预警系统,可以减少人员死亡2-3万人。
来源:四川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