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17个 县(市)均建立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区和集中发展区 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2.1亿元 农民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收入28.2亿元。 2010年以来,凉山州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省名牌产品”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2个。实施龙头企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州龙头企业发展到180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达到90家。
7月2日,走进凉山州喜德县马洛村村民阿布伍合家,白墙黛瓦的新房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漂亮,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让这里充满了现代气息。
近年来,凉山州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位置,把“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既作为民生工程、又作为发展工程来抓,锁定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把握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位一体”要求和“4+1”建设路径,分类推进安宁河谷地区新村、大凉山彝家新寨和木里藏区新村建设,带领全州420万农村群众赶路全面小康梦想。
2010年以来,全州整合投入资金187.06亿元,建设新村1534个,惠及农户16.83万户,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广袤凉山日新月异,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规划先行建设新村
宽阔平坦的进村路旁,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在蓝天白云下尽显彝族风韵。德昌县阿月乡福隆村村民孙特尔突家的四合院里,火红的三角梅伸出了院墙外。“就像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他笑着说。
而在过去,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低矮、潮湿的“三房”,一度是凉山贫困的集中体现。
告别“三房”,住上亮堂的新居,过上现代定居生活,是凉山贫困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以2010年基准年、“十二五”、“十三五”3个时间段推进新村建设,凉山要确保2020年实现60%以上农村居民入住新村的总目标。同步锁定的目标还有:从2010年到2015年,用6年时间,首先完成凉山 10个重点县 1190个村的9.89万户、49.45万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如今的新村房屋漂亮整洁、错落有致,均得益于凉山州高水平的规划。
在新村建设中,凉山州以全域凉山为统揽,注重功能提升,完善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移民搬迁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50个。按照“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庄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凉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三类区域新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土洋结合、专群结合”,编制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设计方案,经省或州审定,由县市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活力四射
海湾村地处雷波县乐水湖东面,尽管距离雷波县城才3公里,可过去因为交通困难,是一个很少有人光顾的“死角”。
2009年10月,海湾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村后,投入资金1790万元进行建设,其中群众投资1109万元。全村188户中有92户新建房屋,有96户进行风貌打造。
整合各种惠农、支农项目,结合乐水湖景区旅游规划,海湾村着力打造具有彝族村落特色的乡村休闲农家乐。“我们村现在大变样了,每天都有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城里来耍来看……”海湾村1组村民胡志平说。
海湾村的变化回答了这样一个课题: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来支撑?凉山的回答是“两个带动”: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群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提速增量”做大规模。加快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苦荞之都”、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国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等七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提质增效”凸显特色。紧紧围绕优质烟叶、花卉、马铃薯、苦荞麦、蚕桑、特色水果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推行“一个片区、一个品种、一套标准技术体系”,提升绿色特色产品优势。全州17个县(市)均建立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区和集中发展区,品牌农产品外销率达70%以上、增值30%以上。
——“质效并重”做深加工。立足凉山的独特条件和市场需求,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全州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2.1亿元、上缴税金29.9亿元,农民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收入28.2亿元。特别是苦荞产业,已成为该州加工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系列产品最丰、效益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产业。 ·访谈· 以新村建设为载体助推大凉山农民圆梦 ——对话凉山州委农办主任宋福猛
问:近年来,凉山新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以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为路径,大力实施“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3年多来,建成新村1534个,16.83万户村民入住新村新居。新村建设为村民带来了生产生活条件大变化、产业大发展、观念大转变。
问:凉山新村建设的主要作法有哪些?
答:我们的作法是在“五新一体”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现场推动、加大扶持。具体来讲,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坚持全域推进、梯次推进,整体推进新村建设。立足州情,整体编制安宁河谷地区新村、大凉山彝家新寨、木里藏区新村建设规划,按照现代气息浓郁、功能全面配套的要求,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15个。二是坚持产村相融、主体带动,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450万担优质特色烟叶、新增30亿斤粮食、新增出栏150万头生猪、150万头草食畜“四大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及花卉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苦荞之都”、全国优质高原水果基地、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产品输出基地、全省最大的草食畜基地。三是坚持提高素质、提升技能,大力实施“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大力培养造就现代新型农民,以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为导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四是坚持机制创新、整合项目,“三方聚力”增投入。健全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新村建设推进机制,建立政府投、群众出、项目捆、单位帮、社会捐、政策补、金融贷的多元投入机制。五是坚持整合力量、责任到人,健全“五项制度”强保障。建立健全“三个区域”分片负责新村建设的领导小组和三个州级部门具体抓落实的责任制度、新村建设督查制度、“周报、月清、季结”通报制度、目标任务考核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等。
问:下一步凉山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打算是什么?
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新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新农村建设助推全州农业农村实现“伟大中国梦”,锁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着力建设“功能现代、生态田园”的新村落新民居。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确保到2015年、2020年全州农民入住新村分别达到30%和60%以上:一是在科学规划布局现代农村新形态上下功夫。二是在充分激活市场要素参与新村建设上下功夫。三是在真正让农民成为新村建设的受益者上下功夫。四是在产村相融、引导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上下功夫。五是在项目到村、责任到人、现场推动上下功夫。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