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茧丝:从区域到世界的追梦路径


时间:2013-07-09





  今年6月,冒着酷暑,中国·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国家丝绸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凌兰芳又一次踏上去宁南的路程,他去了解宁南春茧生产情况,已延续三年。宁南开发的冬桑凉茶。

  三年前,也是春茧收购之后,凌兰芳第一次从浙江到江苏,从江苏到山东,再从四川南充到宁南,他在寻找。当年,丝绸之路集团承担下为世界顶级时尚品牌“爱马仕”真丝围巾、服装等系列产品提供生丝和面料,凌兰芳有个心愿:一定找到国内最好的蚕茧。

  即将成长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的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

  在宁南,他找到了他心中的“最好”。“那时起,由宁南蚕茧生产的丝绸面料从中国走向世界。”宁南县委书记张硕倍感自豪。

  宁南蚕茧从西蜀到法国乃至世界的跨越路径恰恰也是宁南茧丝从区域到世界的追梦路径。

  宁南“南丝路”牌优质蚕茧。

  沿着这条路径,宁南逐步圆梦。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凉山州举足轻重,凉山州多点多极支撑格局中,宁南举足轻重。到2017年,宁南县域经济总量将坐100亿元望150亿元,桑茧丝绸成第一擎天柱。

  不满足原料供应,要搞全产业链开发,推动宁南蚕业转型升级。现在,宁南依托现有的蚕桑产业基础,以一体化综合开发为核心,准备用3至5年的时间规划建设一个7.1平方公里,集蚕茧加工、缫丝、丝绸、服装、茧丝储备交易、蚕业附产物综合开发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

  蚕农卖茧后露出丰收的喜悦。

  区域到世界的升级

  又到宁南,变化无处不在。在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能车间,凌兰芳看到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缫丝机组。

  2012年12月,总投资8000万元的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能项目上马,今年6月12日建成投产。20组缫丝机,年产生丝800余吨,产值3亿多元。加上原有的缫丝规模,到今年底,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产值将达6亿多元,宁南县缫丝能力将跃居全省第一。

  宁南桑茧丝绸产业的多个区域第一,凌兰芳早已烂熟于胸。

  2012年,宁南县养蚕24万张,产茧22万担,蚕农收入3.5亿元。连续12年,“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全省第一,“养蚕单产、人平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

  宁南县在凉山州仅算一小县,面积1670平方公里,总人口18.9万人,但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栽桑养蚕产茧在凉山州乃至全省首屈一指。

  2012年6月16日,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考察宁南,有感宁南桑茧丝绸产业的雄厚实力,专门批示:“宁南的蚕桑是朝阳产业,要进一步做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依托轻纺工业园,尽快完成技改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打造世界最优质的茧丝绸生产基地”。

  今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三大发展战略”。省委确定,到2017年,我省将形成10个经济总量超2000亿元、5个超1500亿元的市州。作为全省重要支撑级,凉山州到2017年,经济总量将冲刺2500亿元,而宁南县到2017年,经济总量将确保100亿元,力争150亿元。

  “桑茧丝绸产业作为宁南支柱产业,发展、扩张成不二之选。”张硕认为。

  《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省桑园面积要达到200万亩,年发蚕种245万张,年产蚕茧8.5万吨。为实现这一目标,四川提出,进一步做大做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以攀西和川南为重点,建设西部优质茧丝基地。

  2012年,宁南县提出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的目标。这是继“中国西部茧都”和“全国优质茧丝第一县”的美誉之后,宁南志在必得的又一桂冠。

  美誉从区域到世界的升级,是宁南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的必然选择,也是历40年发展之后的实至名归。

  地利到资源的独厚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川滇两省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中国通往外界最早的一条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通道始于成都,北与中原相通,南分东西两道,在大理汇合,最远可达印度。如今这条国际交通线,已被历史的脚步声淹没。

  三年前,凌兰芳没想到,古南丝绸之路上曾经的一个小小驿站——宁南,却发展成了活力四射、闻名全国的茧丝之乡。

  宁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3℃,全年无霜期321天,年均日照时数2257小时,是我国太阳能二级利用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这里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被国内的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室外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普遍高温、光照充足,桑叶不但大如蒲扇,厚如铜钱,而且叶绿素丰富。室内干燥通风,气候温良,非常适合蚕的生长。”凌兰芳介绍,好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宁南蚕桑资源优势。

  2003年,宁南县有17个乡镇被凉山州政府确定为“凉山州优质蚕桑基地”;2006年,宁南县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2007年,宁南县被商务部确定为首批“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施县;2009年,宁南县被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

  天时地利育好桑,好桑养蚕得好茧。

  宁南蚕茧,以其茧粒匀称、茧色洁白著称,内在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其粒茧丝长可达1500米,上车率达95%,解舒率75%,清洁度98分以上,洁净度95分以上,毛茧出丝率达到35%,先后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等10多项荣誉,成为茧丝行业掷地有声的金字招牌。

  “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地广西由于温度太高,蚕的食桑期短,茧粒薄,蚕丝短。而沿海和内地一些省份夏天湿度高,蚕发病率相对就高,茧粒的死蛹、病蛹比较容易造成内染,茧缫出的丝易形成夹花丝。”凌兰芳说,宁南的光热气候优势形成了蚕茧和生丝品质的优势,其蚕茧不但粒大浑圆而且外表银亮,让人欲罢不能。

  在省政府制订的《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2022年)中,我省为了促进优势区域聚集发展,提出了“中国锦城”——成都、“中国绸都”——南充、“中国茧都”——凉山区域极差别发展战略。“凉山产茧数量和质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主要得益于宁南这一全省茧丝主产县的贡献。”省蚕业协会秘书长陈佑伟认为,宁南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有强大实力和基础。

  政府到群众的首位

  今年春蚕,张庆福家养了36张,虽然遭遇高温,他家仍有7万多元的收入。夏蚕,张庆福家养了62张。今年一年张庆福养200张蚕,大概有40万元的收入。“我家除了人和蚕,没有别的生命。”在宁南县葫芦口镇五星村一组养蚕大户张庆福家里,看到楼上、客厅、地下室满是蚕台,听到张庆福说的这句话,凌兰芳感慨,在全国蚕桑产业战略转移,且多省出现蚕桑生产式微的情况下,宁南老百姓仍对养蚕情有独钟,实在难能可贵。“在全国和全省,像宁南县这样重视蚕桑产业发展的罕见。”陈佑伟认为,宁南蚕桑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是宁南县委、县政府和群众把该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看待的结果。“蚕桑茧丝产业是宁南县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位居全县蚕桑、烤烟、林业、畜牧、冬季马铃薯‘五大富民工程’之首。”张硕介绍,从上个世纪70年代,宁南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的发展,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抓发展”的思路。

  循此思路,宁南县多年建立完善了“以县蚕业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为核心、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长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覆盖县、乡、村、组、农户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拥有一支35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切实将“科技兴蚕”贯穿于栽桑养蚕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宁南县编写了涵盖桑树栽植、蚕茧收购、生丝生产、桑叶开发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出蚕业地方标准9个、企业标准2个,并印发了10万余册涵盖桑树管护、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方面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技术光碟等资料。每年培训农户达到10余万人次,使全县2.5万户养蚕户中每家都有一个养蚕明白人。

  为了破解养蚕劳动力日渐紧张的难题,宁南县近年深入探索集约化、省力化、高效化的蚕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一日两回育、防干育、防病隔沙育、滚动饲养等省力化技术,降低养蚕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养蚕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售茧收入1万元以上的突破1万户,3万元以上的达到1025户,户均养蚕收入突破1.3万元。

  按照“突出规模,增加效益”的思路,宁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蚕业发展进行合理化布局,推动蚕桑产业向最佳区域转移,实现了“品种优良化、管理规范化、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蚕业资源等方式培育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逐步实现大蚕饲养从零星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和工厂化集中饲养,推广合作社、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模式,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向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蚕业过渡,培育了像张庆福、余洪科、张连云等养蚕家庭农场主。目前,全县养蚕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到158户,最高的达到23万元。

  “连横”到“合纵”的一体

  不但将宁南蚕茧推向世界,而且常常在欧洲和中国的丝绸论坛上宣传宁南蚕茧品质,凌兰芳可谓宁南蚕茧的伯乐。这位伯乐对宁南桑茧丝绸产业做大做强有个担心:宁南的现有优势突出体现在桑茧丝质量上乘,而资金、企业、技术、规模等与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弥补差距,宁南发展桑茧丝绸产业祭起“连横”和“合纵”两大对策。“‘连横’就是眼睛向上,争取国家、省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合纵’就是眼睛向外,与云南巧家、凉山州会东、会理等县展开区域‘一体化’协作,整合就近桑蚕茧资源,实现借力规模化发展。”张硕介绍。

  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考察宁南并作出批示后,省经信委、省委农工委、省科技厅等11个省级部门先后召开协调会和现场会,对宁南蚕桑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研究。

  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决定:支持具备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条件的宁南县南丝路集团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宁南县茧丝绸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宁南蚕桑产业技术创新和实验室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宁南县退耕还桑……

  2012年10月,宁南成立宁南茧丝绸专家大院,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大学、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凉山州蚕业局、凉山州农业局等单位的12位教授和高级农艺师加盟。为宁南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园区织造、绸缎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工作快速发展。

  在积极争取产业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同时,宁南加大了选商引资力度,努力招引桑茧丝绸产业品牌企业进驻。

  总投资8000万元的20组自动缫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4000万元的蚕蛹深加工项目进入试生产;投资3.6亿元的5亿罐冬桑凉茶项目开始生产;总投资9.2亿元的宁南桑枝综合开发项目有序推进;投资1千万元的双宫及黄斑蚕茧综合开发项目和宁南签订投资合作协议。

  与云南巧家、凉山州会东、会理等县展开区域“一体化”协作,宁南不断攻城略地。依托“8+1”川滇9县蚕茧收购价格协调机制,宁南实现与云南巧家从种桑到卖茧的协作。依靠凉山州提出的宁南、会理、会东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总量超700亿元的南部区域板块,宁南与会理、会东结成发展联盟体、合作协同体、利益共同体。

  “借力‘连横’与‘合纵’,宁南依托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未来几年,桑茧丝行业将完成从‘制造’向‘创造’,从‘原料基地’到‘综合开发中心’的华丽转身。”张硕对未来充满信心。

  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将建立蚕茧、缫丝、织绸、制衣四大基地,建设服装、茧丝绸家纺、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名城,构建物流综合、产学研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三大平台,逐步把宁南打造成为产值突破20亿元的继嘉兴、广西交易市场后的第三个茧丝绸交易市场和国家茧丝储备仓库。

  到2020年,宁南将形成年产生丝4000吨、绸缎3000万米、蚕丝被和真丝家纺100万床,丝绸服装、丝绸制品100万件的生产能力,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1%,形成“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宁南”的原产地品牌国际影响力。

  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 ——对话宁南县委书记张硕

  问: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就必须深入思考国家富强怎么做,民族振兴怎么抓,人民幸福怎么办,宁南县的“中国梦”是什么?

  答:宁南县的“中国梦”就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县委、县政府提出蚕业、烤烟、林业、畜牧、冬季马铃薯“五大富民工程”,本身就是实现伟大中国梦在宁南实践的重要载体,只有“五大富民工程”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确保到2017年全县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努力达到150亿元。

  问:宁南“五大富民工程”,首要地位的是什么工程?

  答:蚕业是宁南的首位工程。去年,宁南提出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必须抢抓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三个规划”和白鹤滩电站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战略,坚持“热不赶、冷不砍,坚定不移抓发展”的原则,发挥放大中国驰名商标“大凉山·南丝路”的品牌效应,加大蚕桑产业发展投入,创新养蚕规模和方式,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问: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宁南以什么为抓手?

  答:打造“世界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宁南必须坚持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抢抓四川省、凉山州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机遇,全面实施“粮优桑进”战略,将海拔1300米以下地区规划为最适宜蚕桑发展区,逐步取替传统低产低效作物,扩大桑树种植规模。二是强化科技应用。继续加大“6215”栽桑力度,大力推广大行桑套种冬季马铃薯、早市蔬菜等经济作物,集中成片发展优质套种桑园,切实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群众收入;加快省力化、自动化、工厂化养蚕生产设备研发,探索建立养蚕专业合作社或联社,实施大户引领,发展家庭农场,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养蚕示范亮点。三是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加强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把宁南国际桑茧丝绸产业园区打造成100亿级的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四是强化协调发展。

  把林业、畜牧、冬季马铃薯等产业与蚕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短养长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强化产城一体。按照“一个产业园区、一个城市新区”的思路,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互动、一体发展,做好城乡规划、新老城区、建设管理“三个结合”,打造凉山州“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